This education blog shares various horizons of music in order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usic education. Being devoted to music education for 19 years, Carol Ng has established her private studio at Adelaide, South Australia with an examination-standard Yamaha grand piano. In addition, Carol is keen on enlightening the next generation and advocating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music industry.

教育BLOG旨在推廣音樂教育發展,讓更多人認識不同的音樂領域;吳老師投身音樂教育十九年,於南澳洲的阿得萊德開設私人教室,並採用符合考試標準之Yamaha 三角琴教學,致力培育新一代音樂學好者及推動音樂行業的持續發展。

2013年6月3日 星期一

學音樂,要先感到快樂!

2009-05 親子天下特刊 作者:李佩芬

學音樂需要興趣做為強大的支撐力,陪孩子一起感受音樂,累積成就感,孩子就可以在有興趣的前提下快樂學習。
本名李明駿的楊照,以社會觀察與時政批判聞名。除了在文學與評論領域創作不輟,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與古典音樂結緣甚早。他在News98「新聞一點照」節目中,除常態性介紹古典音樂的最新動態外,也主持廣播「閱讀音樂」節目。
八歲開始拉小提琴的楊照,如今念國小的女兒也踏入音樂班的專業學習之路。身為音樂班孩子的家長,讓他有機會觀察到許多父母對「孩子學音樂」這件事情充滿焦慮與期待。
也由於身邊有太多音樂界友人,讓他深刻了解古典音樂高度競爭的本質,甚至他認為到底要不要讓孩子學音樂,最好的觀察指標其實是「家長自己」——若音樂無法讓家長本身感到快樂,孩子的音樂路就不容易走得長久。
自小在嚴師訓練下,為楊照「打」下扎實的音樂與樂理基礎,也讓他深信紀律必須建立在興趣的基礎上。當年那段被他形容為「四十歲後,才能平心靜氣回想」的小提琴歲月,使楊照對如何陪伴孩子學習音樂,更多了一雙理性反思的眼睛。
學音樂,若用世俗眼光來看,是投入非常非常多,但風險卻極高的一條路。尤其學古典音樂,有種任何行業都無法比擬的競爭壓力。
我自己有許多音樂界的好朋友。昨天我太太帶著女兒去聽他們的音樂會,我因為晚上固定在誠品講堂授課,所以只能上完課後趕過去,邊等她們邊寫稿。音樂會告一段落,一位鋼琴家好友走出來看到我,坐到我旁邊,第一句話就說
「唉!要改行了!改行算了!」聊了一會兒,另一位我們都熟識的音樂界老師走出來,他們的對話實在很有意思:
「你覺得怎樣?」老師問。
「你猜我會覺得怎樣?」鋼琴家看著老師反問。
「你會覺得,乾脆改行算了!」沒想到老師也說出跟鋼琴家相同的話!
我自己從事文學創作,有時會看到別人創作出很棒的作品,但卻從不會覺得自己非改行不可,因為我知道,我可以創作不同類型的東西。但古典音樂卻不同,一來音樂沒有國界隔閡與保護,二來大家都是在同樣的曲目上競爭,很殘酷的現實是,把古典音樂演奏到台灣最好,一點意義也沒有。所以,我一向不主張父母把孩子學音樂的目標,放在走職業演奏上,甚至期待自己的孩子是下一個郎朗。那種明星式的走法,不是學音樂的真正本質。
預先為孩子留一條路
如果你問我,孩子最好幾歲開始學音樂?如果不考慮演奏,我覺得最成熟健康的時間,是等到九歲以後。但是父母要有認知,孩子從「對音樂有感受」到「知道音樂是什麼」,這中間是段很長、很長的路。
大部分的藝術,可以等到孩子有自我意識、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的時候才學,但是音樂不同,這使得讓孩學音樂的家長,所扮演的角色更重要、也更恐怖。
我認為「進入音樂」有不同層次。第一是把音樂當背景音樂來聽;第二是放下手邊所有事情,非常專心的聽到每個音符;三是知道不同樂派、作曲家背後的不同意義;四是當你開始懂得樂理,知道為什麼調性、曲式這麼重要;而最高層次,則是用音樂表達自己的情感。我自己的經驗是,隨著對音樂了解的層次不同,音樂能對你說的話,就不一樣。
我八歲後開始學小提琴,就無法像從小就拉琴的同學一樣,擁有一雙具備絕對音感的耳朵。直到今天,雖然我非常喜歡布拉姆斯的曲子,但我知道,我永遠也拉不出來。對我來說,這同樣是很痛苦的事。
因為我對音樂的體會是如此,所以當孩子要求學鋼琴時,雖然很掙扎,但我們仍讓她五歲就開始。其中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想為她「開一扇窗、留一條路」,在孩子還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喜歡什麼的時候,先替孩子彌補住那份可能的遺憾。
將來,若孩子發現自己「真的那麼喜歡」音樂,起碼她擁有可以演奏的基礎。但父母一定要有心理準備,這應該由孩子自己去決定;而且根據人口常態分配,一百個孩子恐怕只有五個,會繼續走音樂的路。所以,千萬別一開始就先設定孩子是那五個,而是該想「萬一不小心」是那五個,至少我們做父母的,幫孩子先彌補了那份缺憾。
碰到瓶頸?就用拐的
有許多家長,是因為周遭朋友都讓孩子學音樂,所以也送孩子去學音樂。我認為要不要讓小孩學音樂,有個最簡單的判斷方式:先問問自己是否喜歡音樂。若連你自己都不喜歡,孩子的音樂路也絕對走不遠。
如果你真的想要幫助孩子,希望他在音樂這條路上走得好,那麼你一定要讓孩子覺得:音樂讓「你」快樂,而不是只讓「孩子」快樂而已。因為很現實的情況是,在一次又一次練習的過程中,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未來能否從音樂中得到快樂。
對五歲的孩子來說,識譜不是件容易的事。小孩必須很有耐心練,大人同樣也必須很有耐心陪。我曾聽許多朋友告訴我,陪孩子練琴、上課好累;但倘若家長自己喜歡音樂,在陪伴過程中,「音樂本身」就是你陪小孩練琴的最佳回報。
我的孩子學琴,當然也曾碰過瓶頸。最嚴重的一次,是學了將近一年左右時,有陣子她變得非常不愛練琴。怎麼辦?沒什麼,就是用「拐」的,陪她度過那段時間。
我到現在都還記得,那時家裡買了整套她最喜愛的哈姆太郎玩偶,我就告訴她,每彈兩次就可以挑一隻,我就在樂譜上畫一隻哈姆太郎送她,再彈兩次,我再畫一隻。誠實的講,這過程我很快樂,一點也不痛苦,但是我知道她是在忍耐,是在應付我。但正因當時順利走過這一段,之後成就感才慢慢磨了出來。
我認為,學音樂孩子最大的瓶頸,都是來自成就感。這中間,孩子必須要掌握一定的技術與能力,才能一點一滴累積成就感,慢慢往前走。
學音樂,最糟的就是打擊興趣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只要聽到書店、餐廳播放韋瓦第四季協奏曲,就沒來由的只想逃開那個旋律。在家裡我有一整櫃買回家後、卻從來無法開封的CD。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小提琴的曲子。
以前我每週二上小提琴課,週一晚上我一定在自家頂樓、對著昏黃的燈光練到半夜兩點。在指定作業還沒背熟前,根本不敢睡覺。否則隔天上課,老師的琴弓一定會從看不到的右後方打來
更恐怖的是,老師每逢週末還額外付出時間,帶我到大陸書店訓練讀譜,告訴我為什麼鋼琴聲部這樣進行時,小提琴聲部要那樣走,在書店一待就是兩小時。走回家的路上,老師就拿剛才讀譜的曲子來考試。
我後來每次想到這段,都會很想哭。怎麼會有一個老師,對我好到這種地步?但我當時唯一的感覺卻只有:「怎麼會有個老師這麼討人厭?到底什麼時候會結束?」
國二那年,老師決定去法國巴黎,在最後一場師生音樂會中,自視甚高、從來都不屑上台演奏給學生家長聽的老師,那次卻唯一破例幫我伴奏。當時拉的曲子,就是那首四季協奏曲。但是,當老師離開台灣那天,我把手錶放在桌上,飛機一走,我把琴盒關上,發誓再也不要打開……我常想,如果當年老師不是那樣打我,我相信我現在還拉琴。可以拉得多好是另外一回事,但現在的我,卻絲毫沒有辦法。
正因我自己小時候是這樣學琴的,我了解到在學音樂過程中,有兩件事情同樣重要,但都有一定難度:一是「紀律」,一是「感受力」。孩子學音樂的路,是這麼搖搖欲墜,所以過程中最糟糕的事情,就是打擊孩子的興趣。父母與老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在維持孩子興趣的前提下,保持住學習的紀律。
尊重評審,但更要有自己的想法
我女兒現在念音樂班,我願意老實說,剛開始的原始動機,其實與音樂沒太大關係,而是牽涉我對目前教育體制的看法。我認為我們的教育是個巨大的浪費,讓孩子花太多時間、反覆去學極少的內容。音樂班至少有個藉口,可以讓孩子不必花這麼多時間在學科上。
小孩參加比賽,是很好的刺激,我孩子也會參加。比賽或考試有個好處,是讓孩子知道這個階段可練到什麼程度。有個階段性的練習終點,不是壞事;但是你一定要讓孩子知道,名次不重要,因為比賽牽涉到太多因素。
我都告訴女兒,要尊重評審的意見,但是你不能沒有自己的想法。每次比賽的評審意見,應該是要拿來與自己打的分數對照;如果自己一點意見也沒有,而只是等別人告訴你彈得好不好,就不要去參加比賽,因為你永遠都在等別人說什麼才叫做「好」!
我有個毛病,只要上車就必定聽音樂。我不管孩子是否聽得懂,邊聽音樂就會邊告訴她,我對這首曲子的理解,我也不覺得她必須聽懂。我會告訴她這是莫札特的震音、貝多芬的震音會愈來愈長、巴哈的裝飾音是這樣子的……基本上,這就是我的興趣,孩子也會習慣。到了一定程度,她會開始發問。
我很驚訝的是,她剛上三年級時,我放舒曼「兒時情景」組曲來聽,她聽到第四首結束、第五首起頭時突然問:「剛剛那首結束了?」
「嗯,結束了。」「但它的最後一個音,沒有落在主調和弦上?」
「對,因為舒曼喜歡不安定的、懸在半空中的感覺。」
我沒想到過去我常跟她說的主調和弦,她會在這個時候問出來。基本上我就是這樣跟她一起聊音樂、玩音樂、認識音樂。聊久了,孩子自然會開始願意發問。
我喜歡讓孩子自己去思考音樂,我希望她有自己的主見。千萬別小看孩子,如果你鼓勵,孩子真的可以做到。


自《音樂講堂》(23/4/20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