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education blog shares various horizons of music in order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usic education. Being devoted to music education for 19 years, Carol Ng has established her private studio at Adelaide, South Australia with an examination-standard Yamaha grand piano. In addition, Carol is keen on enlightening the next generation and advocating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music industry.

教育BLOG旨在推廣音樂教育發展,讓更多人認識不同的音樂領域;吳老師投身音樂教育十九年,於南澳洲的阿得萊德開設私人教室,並採用符合考試標準之Yamaha 三角琴教學,致力培育新一代音樂學好者及推動音樂行業的持續發展。

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

親子有話好好說

親子溝通時該說什麼?什麼話絕對不能說?以免引發親子衝突,教養專家提供了幾點建議…
  • 文/陳念怡
小翔放學回來對媽媽說,「為什麼老師每次都稱讚偉偉?我這次考試也有進步。」「那你考幾分?」「八十分,比上次多十分。」「那偉偉呢?」「九十分。」小翔說。媽媽沒有察覺到小翔的情緒,接著說,「你的成績時好時壞,人家偉偉成績總是保持在前幾名,難怪老師稱讚他。」「怎麼連你也這麼說!」小翔氣沖沖地說。

類似的親子對話經常在許多家庭裡上演著,往往說沒幾句就不歡而散,甚至爆發親子衝突。
親子溝通的目的在於,了解彼此想法並找出可能的解決之道,同時增強親子間情感。針對親子溝通dos和don'ts,專家們提供了幾點建議:

Dos 最好這樣
1. 耐心傾聽,覺察情緒:傾聽是了解的開始,而了解是溝通基礎。當孩子尋求幫助時,父母應放下手邊的事,全心把話聽完。

2. 氣頭當下,按下「六秒暫停鍵」:父母也是凡人,難免也會因為孩子不符期待,忍不住動怒責罵,只是那些脫口而出的情緒用語殺傷力極強。「六秒鐘EQ組織」總監喬許.費里曼(Joshua Freedman)認為,父母一旦察覺自己情緒即將失控時,應默數六秒,按下心中的「暫停鍵」。這短短「六秒暫停」讓父母重拾情緒管理的能力。

3. 訂出規範,對事不對人:孩子需要明確的界線才能建構安全關係,而不是無條件接納。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系主任高淑貞指出,當父母設下合理限制,便要跟進執行,否則將減損關係。《親子溝通密碼》作者海穆.吉諾特(Haim G Ginot)建議父母在重申規範時應「對事不對人」,例如「積木是用來玩的,不是用來扔的」,比「你不要扔積木!」來得有效。

4. 適度運用「沒錯……可是」(Yes……but)的語法: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意見受到尊重,當大人斷然否定孩子想法時,孩子當然感到憤怒。「EQ Japan」社長高山直分析,父母可使用「沒錯可是」語法,先尊重孩子想法、拉近距離,再表達不同觀點。

Don'ts 千萬不要
1. 冗長說教:面對孩子鬧情緒的狀況,父母經常選擇最簡單的方式,不是打罵就是用一連串道理加以疲勞轟炸,導致親子溝通徒勞無功。高淑貞認為,過於冗長的陳述常流於說教,讓孩子失去注意焦點。

2. 過度使用負面語彙:有些父母常不自覺把焦點放在糾正孩子的缺點上。父母愈常使用負面語彙,孩子就愈容易啟動防衛機制,例如:一見到父母就緊張、抗拒,甚至產生敵意。
美國親職教養專家詹姆士.溫德爾(James Windell)認為,過多負面語彙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因此父母應該做好情緒管理,以免遷怒孩子。

3. 冷淡的語氣或態度:和孩子對話過程中,如果父母老是一副愛理不理態度、口氣冷淡,都會使孩子感到失望、不受重視。

4. 陷入對錯輸贏之爭:在面對親子衝突時,許多父母總是先想到「孰是孰非」、「誰輸誰贏」的問題,最後演變成意氣之爭,導致親子相互拒絕、彼此傷害。

湯瑪斯.高登(Thomas Gordon)在《父母效能訓練》一書中建議,父母應放下權威,使用「沒有輸家」的「第三方法」,在尊重彼此需求的前提下,共同找出解決辦法。

對學音樂的人來說,「練習曲」是很重要的音樂形式;對每一位父母而言,譜出一首和諧的「溝通練習曲」則是維繫良好親子關係的基礎。

每一次親子對話都是一種練習,唯有用開放的態度彼此了解共同學習,才能臻至圓融境界。
✽  ✽  ✽  ✽  ✽

爸媽壞心情消解法:三處方、四原則,打消壞情緒
壞情緒會破壞親子關係、夫妻感情。把自己照顧好,才有心力、能量照顧別人。日常生活,好好照顧自己,維持好心情。 萬一氣不過,非開罵不可,四項原則,讓你吵個有效用的架。

◆普通情緒消解法
心理層面:照顧自己的情緒
1. 媽媽每天寫情緒日誌、月經日誌,自我記錄一兩個月,找出自己的情緒週期。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曹淑華建議,將情緒、事件、月經、天氣等項目列表,標上日期,然後每天給自己的情緒打分數(○到十分),了解自己容易受到哪些事件的波動影響。
每天給自己五分鐘,安靜下來,專注在自己身上,「今天你覺得怎麼樣?」特別在親子衝突後,更要靜下來察覺自己,「我在氣什麼?」「我對孩子的期待來自哪裡?」有時,自己的期待和童年的缺憾、未能滿足的需求有很密切的關連。善待自己,不是自私,把自己照顧好,才有心力、能量照顧別人。

2. 與情緒共處。情緒是一種訊號,背後有一層更深的語言,去了解那語言,從心的感覺去體會,去接納、理解自己的憤怒和焦慮。例如你因孩子講了一句話傷心,去理清楚傷心的原因,並不見得就不再傷心,但至少知道來龍去脈。

3. 把自己的壓力源一個個寫下來,看看有沒有改變的可能。認清自己的個性、極限、能力、缺乏、不滿足,排出生命中的優先順序,然後接納你做這些選擇的後果。

4. 正向思考,有時,改變想法就可以改變情緒。

5. 為自己的情緒找出口。找傾訴對象,把情緒表達出來,或用各種個人的方式,如日記、寫部落格或禱告,找到支援、宣洩的方式,有支持才有力量。

6. 填寫壓力指數量表、經前症候群自我評估量表(見附表),認真看待它的參考價值。長庚醫院婦女身心科醫師蕭美君提醒,必要時尋求專業支持,焦慮、憂鬱是可以治療的。

生理層面:照顧自己的健康
1. 身體健康,心情就會好,就有精力去應付生活。

2. 開發自己的五感,從視覺(擺設賞心悅目的小東西、欣賞大自然風景)、聽覺(聆聽某段樂曲)、嗅覺(噴灑精油)等感官轉換來調節情緒。

3. 壓力管理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腹式呼吸法,十次下來能立刻降低脈搏跳動次數,舒緩緊張的心情。想像肚子像個氣球,用鼻孔吸氣時,肚子慢慢鼓起來,吸滿氣時,憋一下,然後再慢慢將氣從嘴裡吐出來。

4. 泡腳或泡澡也是許多專家建議的簡易居家放鬆法。把自己泡在浴缸裡,完全不想工作、孩子,完全身心放鬆,閉上眼睛,享受這二十分鐘全然屬於自己的時間。感受水流在身體上的感覺。

5. 一定要運動。運動時,身體會釋放腦內啡,培養情緒正向快樂的感受。各種簡便、不需舟車勞頓的運動都可以,例如戴上計步器每天走一萬步,而且愈累愈要運動。

6. 吃得簡單、睡個好覺。

行為層面: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避免問句,開啟跟孩子心理層面的分享。想想看,如果去掉類似「功課寫完沒?」「鋼琴練了嗎?」「數學考得怎麼樣?」「有沒有被老師罵?」等問句,你和孩子的對話還剩多少?減少問句,把孩子當成可以分享的朋友,就會很自然的聊起自己的生活瑣事和心情。孩子也慢慢學會和你分享。有時可以創造聊天情境,如午餐茶時間,或者利用親子共玩的玩具或遊戲,潤滑親子關係。

◆衝突當下情緒消解法
衝突當下,先給自己兩個提醒:
a. 如果面對的是大人,你會用怎樣的語言和態度跟孩子講話?因為對大人講話的方式,不同於對孩子。父母就不會過度使用權威,不會用上對下的口氣和態度說話。
b. 如果說不出好話,就不要說話。傷人的話一出口,就要花很多時間修補。

如果你真的很憤怒,非表達不可,用四個原則,吵個有效用的架。
1. 避免用「你」當主詞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所長柯志恩從兒子五年級起,母子經常起衝突,場面火爆,但完全沒建設性,導致兩人關係對立到極點。她發現自己常用「你」當主詞,「你怎麼都不……」,「你總是……」,很容易變成指責,而且聲音大且直接。兒子最常反駁「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怎樣?」所以後面要講的重點都沒有用。

學心理的柯志恩後來就提醒自己,沉住氣,學著以「我」當主詞,「我覺得……」、「我怕」、「我想」,來表達父母的感覺和憤怒,代表我的想法;而非用父母的觀點去揣測你(子女)的想法,較不易遭到子女的否定。

「我一點都不壓抑,即使很生氣,也很清楚陳述我的想法,」她肯定。而且各自用「我」表述時,就開啟了對話空間,言辭、語句就變長了。「親子之間的情緒,只要孩子願意講出來,再火爆,都可以解決,」柯志恩終於找到適合自己個性、又能和兒子溝通的方式。不過她強調,和青春期兒子能夠這樣對話,在於從小建立的良好親子關係。

2. 把行為和人分開
父母可以對事情嚴厲批評,不是不能生氣,但要清楚讓孩子知道,你在生什麼氣?而不要讓孩子以為自己不夠好,爸爸媽媽不喜歡我。

你要批評孩子,今天沒整理房間、沒寫功課等行為,但父母通常會翻舊帳,「你怎麼搞的?昨天已經講過了,今天又這樣,你要我講幾遍?」孩子遭到貶抑,卻沒有接收到父母想管教的訊息。

盧蘇偉建議,父母應該就事論事。如果孩子忘記帶功課,父母說,「昨天你忘記帶功課,我提醒你一次,老師也提醒你一次,今天又忘了,媽媽很難過,因為你沒有重視我的關心和感受。」就是一種有效的生氣方式。

3. 因果要一致,讓孩子學習為自己負責
父母最重要的管教,在於讓孩子從生活中學到經驗,他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有效能的父母,會訂好規矩,幾次因果示範經驗後,讓孩子自己去覺知該怎麼做才對。

孩子吃飯太慢,父母應該在半小時後就把碗筷收走,而不是邊催邊罵,陪他吃三個小時。孩子沒寫作業,不是罰不吃飯,或扣零用錢,而是讓他隔天去面對老師的處罰。孩子忘記準備好隔天上學要用的書包和衣服,就讓他匆匆忙忙、晚一點出門,讓他遲到。但我們常用情緒去告訴他,「你看,昨天叫你收拾,你不收拾。」結果孩子莫名其妙被修理一頓,就反擊「我又沒怎樣,你不想帶我去學校就算了!」親子間就有不理性的對談。

4. 溝通再溝通
很多父母以為孩子小,無法講理溝通。但親子教養暢銷書作家汪培珽,從自己和其他父母的經驗中深刻體會,「小學之前,只要父母的耐性大過小孩,好好的跟孩子講實話,沒有不聽話的小孩。」她曾經在醫院裡花了四十幾分鐘,告訴當時三歲、拒絕打針的兒子,為什麼要打針、打針有多痛、痛的話哭多大聲都可以,最後兒子不需五花大綁,自願挨針,而且哭聲洪亮。

但是現在父母「沒時間、沒耐性,也沒有心理準備。小學之前,父母只用權威、大聲跟孩子說話,十句話有九句在威脅、恐嚇、利誘,」汪培珽一針見血的點出,沒有建立良好的溝通模式,親子溝通的音量分貝只會愈來愈高。

盧蘇偉從親身經驗出發,觀察這一代父母很茫然,因為「父母已經不再能用自己被打被罵、很粗暴的生命經驗,去對待自己的孩子。」但是他肯定,這正是一個父母學習成長的時代,消解自己的壞心情,其實就是一趟學習之旅、發現之旅。

你多久沒有靜靜的看看孩子的眼神?多久沒有用力的把孩子擁在懷裡?現在,就立刻去做。柯志恩說,「我不是生個好孩子來養,而是生個孩子來讓我變得更好。」所有的父母,都應該感謝孩子,讓自己變得更完整。

自《2011-07-27 親子天下雜誌 2期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