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學生做音樂性的演奏與練習時,老師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關於音樂性,這裡有幾個基本卻有用的原則。例如:很多作品,開始與結束會用同一個和絃,這看似神秘的規則,其實只是和絃進行的規則。了解和絃的進行規則,對於背譜會有相當幫助。一個樂句的開始與結束,通常會使用較弱的音,中間則使用較強的音,這是一個很好的原則。很多書都有討論音樂的詮釋(參閱 Gieseking, 及 Sandor 的著作),在本書中,我也將有所討論。很顯然的,音樂理論、相對與絕對音感…等等,對於鋼琴家相當有幫助。
音樂訓練對於小朋友有相當助益。大多數的小朋友如果經常處在音準的鋼琴音響環境中,很自然的就會發展出絕對音感 – 這並非超乎尋常。沒有人天生就有絕對音感,這是後天學習而來的(音階中每一個音的頻率是人類制定出來的,自然界沒有任何定律規定中央 A 必需是440Hz )。如果絕對音感沒有持續的練習維持,也會逐漸喪失。鋼琴訓練,可以在兒童3、4歲時就開始。嬰兒從出生起,就處於古典音樂的環境中,是相當有助益的,因為古典音樂是所有音樂型態中,最複雜,也最具有深度與廣度的。有些流行音樂,過度集中在一些狹窄的內涵,例如音響 、 簡單的音樂結構,這些並不會激發大腦的音樂性,反而會使大腦的發展與音樂漸行漸遠。
人,不需要特殊的天賦來彈好鋼琴。雖然作曲是需要一些天賦,但是動動手指來彈鋼琴,並不需要音樂性的大腦。事實上,大多數人都擁有相當的音樂性,只是我們缺乏技巧來做出音樂表現。我們都曾聽不同演奏家的演奏,而且能指出其間的差異 – 這種音樂敏感度,便足夠彈鋼琴所需。每天練習 8 小時不是必需的,許多成名的鋼琴家,建議一天只要練習 1 小時。每週練習 3~4次,每次 1 小時,就能維持進步。當然,如果你多一些練習,就會進步較快。
本書中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就是「放鬆」。當你學會在彈琴時完全放鬆,那是甚麼樣的感覺呢?首先,速度不再是問題,不只是速度的掌握不再那麼困難,而是音樂本身就會給一個速度的極限,當你在遇到速度的困難前,音樂本身就會限制住速度。你會感覺到,手指似乎想要彈的更快,而你必須將他們拉一些回來。你具備了「寂靜的手(quiet hand)」:當你的手指飛快彈奏時,你的手卻只有極小的動作。甚至你可以彈奏相當困難的曲子,且你的手好像是放在鋼琴上休息,疲憊也會逐漸消失。值得一提的是,放鬆,是僅就身體而言,大腦一直都專注在音樂上,當練習時也是一樣。所以,無意識的機械化練習,例如哈農(Hanon) 的練習曲,對於大腦音樂性的發展相當 不利 。如果你在練習時,不培養大腦的音樂性,大腦會對於演奏感到麻木,你會像個機械人一樣演奏。這種情形是造成演奏時緊張的成因,沒有週全的準備,你知道成功的機會是渺茫的。
最後,完整的音樂教育〔音階、拍子、聽寫、聽力訓練(包含絕對音感)、音樂理論等等)應當包含在學琴的課程中,因為這些課程是相輔相成的。在最終的分析中顯示,完整的音樂教育,是學好鋼琴的不二法門。但是大多數有企圖心的學琴者,並沒有這樣的資源與時間。本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有個起點,如何快速的獲取技巧,然後他們可以再考慮其它的課程。 統計上顯示,鋼琴彈得好的學生,最後都會嘗試作曲 。往後再來學習這 些音樂理論,是不可行的,例如:隨著年齡的增加,絕對音感的訓練就越難,請參閱 1-III-12 節。另一方面,學習作曲理論,並不是作曲所必需的。許多音樂家,並不贊同在開始嘗試作曲前去學習作曲理論,因為這樣不利於建立自我風格。
這本書中,這些獨特的方法是甚麼呢?
- 它不像一些舊有的方法,需要學生全心投入,甚至改變生活型態來符合練琴需要。本書中的方法是提供一些工具,讓學生藉由一些步驟來達到特定的目標。如果這些方法是有效的,他們就不需終生的盲目崇拜來達到精通的程度。
- 任何一個方法都有它物理上的基礎(如果它是有效的,那就一定有個說法;舊有方法的問題,就在於無法提出明確的解釋)。它還必需包含以下幾個要件(a)目標:要學會甚麼技巧,例如,如果你的彈奏速度不夠快,或是你的顫音不好,或是你要加強背譜能力等等(b)執行 :例如,分手練習,使用和絃起音,在練習的同時背譜等等(c)根據:在物理學、心理學上、機械原理上 …等等的解釋,為何這些方法是有效的?例如,分手練習是藉由將困難的樂句簡單化,來學習技巧(單手總比雙手簡單)。(d)若使用錯誤方法?:如果使用一些不正確的方法,通常會引起一些問題,例如,重複太多次的練習會養成壞習慣;當手疲倦時,仍持續練習會引發肌肉緊張。如果沒有這些負面的例子,學生很可能會不經意的使用一些錯誤的方法 - 為何會這樣呢?我們必須知道該避免哪些事,通常,錯誤的方法與習慣,才是阻礙進步的根源,而不是練習不夠。
自《Piano Garden 基礎鋼琴練習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