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呈示部裡,把兩個主題都完整介紹過之後,下一步就是主角們要開始奇幻的冒險了!在奏鳴曲式裡,我們把這個部分叫做「發展部」,發展部的重點,就是要將你剛剛聽過的主題,除了加入新的素材外,並用各種作曲手法(包括轉調、重疊、改變聲部結構、模進等等)延伸它們。另外一個發展部的特色是調性會非常不穩定,你幾乎很難在發展部當中聽到一個明確的終止式。調性一直不確定,會累積聽眾的緊張感,讓聽眾一直期待緊張感到底什麼時候才能釋放掉。
因為這首曲子的整個發展部,幾乎都是建立在第一主題的音型上,所以您一定要先跟這個主題很熟,您才比較容易聽懂接下來莫札特在做什麼。我現在先用鋼琴彈第一主題的第一句給您聽,請播放此音樂檔超過五次(拜託,別偷懶),把這個音型深深印在您的頭腦裡。
發展部的一開頭,第一主題的音型再次出現,但後面馬上接到了一些奇怪的音。聽下面的兩個音樂片段,我們來比較呈示部時的第一主題與發展部的開頭有什麼不同。
如同剛剛我彈給您聽的,第一主題原本應該長這樣:
但在發展部時變成這樣,接到了很詭異的音了對不對?
接下來的音樂,莫札特將第一主題的音型一下子放在高音(長笛)、一下子中音(弦樂)、一下子低音(低音管),也稍微相互重疊,好像在東奔西跑搜尋著什麼,卻又找不著的感覺。
然後莫札特決定要緬懷一下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所以他將第一主題的音型延伸,寫了一小段很類似巴哈賦格的音樂。
再接下來,莫札特繼續堆疊第一主題的音型,這一次排列的時間差更加緊密,和聲上也更加緊張,音樂似乎進入了最慌亂的狀態。
之後,散落在高低各聲部的第一主題音型,好像比較合群了起來,開始有了一致的節奏,決定朝向一個特定的方向去。
這一連串的混亂終於接近尾聲,莫札特最後用鏗鏘有力的五個和弦,把壓力全部釋放掉......了嗎?
什麼?主角們原本覺得已經打敗大魔王、冒險已經結束了,但沒想到大魔王居然還沒死!莫札特在這裡運用的手法稱為「假終止」,簡單地說就是寫作一串和弦序列,讓聽眾覺得一段音樂即將要結束了,但卻在最後一個音用了意想不到的和弦,大家預期的結尾並沒有發生。
我接下來彈兩個片段,第一個是如果真的要結束的話應該要使用的和弦,第二個則是莫札特在此處使用的假終止。
如果真的要結束(真終止)的話,應該要像這樣:
但莫札特在這裡(假終止)寫成這樣:
因為剛剛的終止是假的,所以莫札特決定繼續第三次堆疊第一主題的音型,讓主角們繼續奮戰,這一次在段落最後,停在一個聽起來很像「還沒結束」的和弦。
總結來說,整個發展部的內容就是利用各種莫札特想到的方式,堆砌第一主題的音型(可憐的第二主題,在發展部裡被冷落了),中間做了一個假結尾之後繼續堆砌第一主題,最後結束在一個未完成的和弦,仿佛在問「結果怎麼樣了呢?」的感覺。我們現在來聽一次完整的發展部,看看您能不能辨識出我剛剛提過的每一個細節。
所以......結果到底怎麼樣了呢?
終於,一分多鐘的混亂總算結束,我們再度聽到了最初第一主題(熟悉)的聲音,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這就是奏鳴曲式的最後一個階段- 「再現部」。曲子一開始的主題再現,冒險結束,主角的生活終於回歸正常。
再現部的流程,基本上和呈示部一樣,都是「第一主題→連接段落→第二主題→尾奏」的順序。
詳細地來看,再現部第一主題與呈示部時幾乎相同,除了缺少反覆外,完全沒有其他修改;但原本很優美快樂的第二主題,因為在發展部的時候都沒有到莫札特用到,所以第二主題不太開心,就在再現部時變成有點憂鬱的小調了。(?!)
... 很顯然地,第二主題後來變成小調當然不是這個原因(笑),而是因為奏鳴曲式有一個固定的轉調模式,不過在這篇文章不適合扯到複雜的樂理問題,所以我們直接來比對一下第二主題在呈示部和再現部時有什麼不一樣。
呈示部時的第二主題:
再現部時的第二主題:
因為第二主題的調性不同,所以前面的連接段落也連帶稍微做了一些調整;而第二主題之後的尾奏,也因為要用來結束一整個交響曲,莫札特將它加長了一些,讓結尾更具說服力。
以上,這就是一個奏鳴曲式樂章的必經路程,最後我們來不間斷地聽一次整個樂章吧,我會在音樂進行當中,指出每一個我在本文提到的段落,也謝謝您收看這一系列的文章囉!
自《音樂講堂》(30/4/20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