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education blog shares various horizons of music in order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usic education. Being devoted to music education for 19 years, Carol Ng has established her private studio at Adelaide, South Australia with an examination-standard Yamaha grand piano. In addition, Carol is keen on enlightening the next generation and advocating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music industry.

教育BLOG旨在推廣音樂教育發展,讓更多人認識不同的音樂領域;吳老師投身音樂教育十九年,於南澳洲的阿得萊德開設私人教室,並採用符合考試標準之Yamaha 三角琴教學,致力培育新一代音樂學好者及推動音樂行業的持續發展。

2013年6月8日 星期六

向鴨子看齊--關於踏板的二三事

呂岱衛 l 文

「老師,彈巴哈真的不能踩踏板嗎?我如果不踩踏板,左手根本就彈不到那個低音啊...」

... 「誰說的?」

「以前的老師說的啊,他說彈巴哈只能用手指控制樂句跟音色,所以不能踩踏板!」

到底彈巴哈,或者說彈巴洛克時期的鍵盤作品,能不能踩踏板呢?

其實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早年許多音樂學者認為詮釋作品時,應保持「風格正確」這樣的宗旨。因此既然在巴洛克時期鋼琴尚未普及,音樂家所寫的作品又大多由大鍵琴演奏,而大鍵琴並沒有鋼琴那樣的踏板構造,所以當然彈巴洛克鍵盤作品就不能用踏板囉。這樣的理念在一百多年前成了詮釋巴洛克鍵盤作品的主流,因此當時的鋼琴家大多在手指上下功夫,不論是旋律的分句、觸鍵的輕重、甚至音色的變化皆靠指上功夫而來。在諸多巴洛克時期的鍵盤音樂中,尤以巴哈的作品最被要求必須恪守不踩踏板的原則。也因此,大如郭德堡變奏曲、平均律曲集,小至創意曲、小步舞曲等作品,幾乎都一以貫之,不踩踏板。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越來越多的音樂學者與教育者認為,巴哈當初所寫的作品絕大部分雖是為大鍵琴而作,但當我們將這些作品放到鋼琴上演奏時,就應該由鋼琴自然的音色特質來發揮作品的特性,而非壓抑鋼琴特質。因此廿世紀初的鋼琴大師布梭尼就曾表示:「在鋼琴上演奏巴哈作品時,踏板的使用絕對是必要的,但要踩的讓人聽不出來才行!」

哇!好一個踩的讓人聽不出來啊,既然要讓人聽不出來,那又何必踩咧?!別急!聽我告訴你為什麼吧!

相信大家都聽過鴨子划水這句成語吧!表面上不動聲色逍遙自在,但暗地裡卻是揮汗如雨汲埋頭苦幹。其實演奏巴哈作品時,就要像鴨子划水般,手指在鍵盤上行雲流水、而右腳則在下方不停踩換。由於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概念與古典及浪漫時期截然不同,巴洛克音樂著重橫向對位的旋律線條;而古典與浪漫時期強調的則是縱向和聲的音響效果,因此在踩踏板時必須特別注意聲音混濁與聲部混淆的問題。而真正需要踩換踏板的時機大多意在延續某一聲部的持續音或掛留音時;或者用在某些樂段的尾聲,該尾聲採用了類似教堂管風琴效果的飽滿和聲作為終止時,這些都是使用踏板的最佳時機。當然,就算是踩了踏板,也不能踩得太深太長,必須隨著旋律和聲的變化,每一拍甚至每一音都換一次踏板。所以不僅是鴨子划水,更要懂得「淺嚐輒止」。

鋼琴是很奇妙的樂器,縱使你每個音都換踏板,有踩好像沒踩一樣,但靈敏如你,絕對還是能在其中發覺音色的細微變化與共鳴。於是這樣新穎的詮釋方法很快的成為了新一代巴洛克鍵盤作品的詮釋主流,時至今日,幾乎再也沒有任何人堅持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不能踩踏板了。各位不妨聽聽俄國鋼琴大師李希特所演奏的巴哈平均律第一卷中的第一首前奏曲,在流動的旋律中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使用踏板所產生的音色變化,李希特在這首曲子中用踏板將巴哈的作品詮釋的如痴如醉、美不勝收,成了廿世紀巴哈作品錄音中最「夢幻」的版本。但也就是這樣的詮釋,讓鋼琴的樂器特質有了淋漓盡致的發揮,讓巴哈作品有了新風貌,也更符合現代人的音樂品味。

「現在,你還會認為彈巴哈不應該踩踏板嗎?」

「是不會啦,只是...」

「只是啥?」

「老師,如果真的要像鴨子划水那樣踩踏板,如果彈琴彈到一半腳抽筋了該怎麼辦啊?」

「...」



Photo: 【向鴨子看齊--關於踏板的二三事】

呂岱衛 l 文

「老師,彈巴哈真的不能踩踏板嗎?我如果不踩踏板,左手根本就彈不到那個低音啊...」

「誰說的?」

「以前的老師說的啊,他說彈巴哈只能用手指控制樂句跟音色,所以不能踩踏板!」

到底彈巴哈,或者說彈巴洛克時期的鍵盤作品,能不能踩踏板呢?

其實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早年許多音樂學者認為詮釋作品時,應保持「風格正確」這樣的宗旨。因此既然在巴洛克時期鋼琴尚未普及,音樂家所寫的作品又大多由大鍵琴演奏,而大鍵琴並沒有鋼琴那樣的踏板構造,所以當然彈巴洛克鍵盤作品就不能用踏板囉。這樣的理念在一百多年前成了詮釋巴洛克鍵盤作品的主流,因此當時的鋼琴家大多在手指上下功夫,不論是旋律的分句、觸鍵的輕重、甚至音色的變化皆靠指上功夫而來。在諸多巴洛克時期的鍵盤音樂中,尤以巴哈的作品最被要求必須恪守不踩踏板的原則。也因此,大如郭德堡變奏曲、平均律曲集,小至創意曲、小步舞曲等作品,幾乎都一以貫之,不踩踏板。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越來越多的音樂學者與教育者認為,巴哈當初所寫的作品絕大部分雖是為大鍵琴而作,但當我們將這些作品放到鋼琴上演奏時,就應該由鋼琴自然的音色特質來發揮作品的特性,而非壓抑鋼琴特質。因此廿世紀初的鋼琴大師布梭尼就曾表示:「在鋼琴上演奏巴哈作品時,踏板的使用絕對是必要的,但要踩的讓人聽不出來才行!」

哇!好一個踩的讓人聽不出來啊,既然要讓人聽不出來,那又何必踩咧?!別急!聽我告訴你為什麼吧!

相信大家都聽過鴨子划水這句成語吧!表面上不動聲色逍遙自在,但暗地裡卻是揮汗如雨汲埋頭苦幹。其實演奏巴哈作品時,就要像鴨子划水般,手指在鍵盤上行雲流水、而右腳則在下方不停踩換。由於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概念與古典及浪漫時期截然不同,巴洛克音樂著重橫向對位的旋律線條;而古典與浪漫時期強調的則是縱向和聲的音響效果,因此在踩踏板時必須特別注意聲音混濁與聲部混淆的問題。而真正需要踩換踏板的時機大多意在延續某一聲部的持續音或掛留音時;或者用在某些樂段的尾聲,該尾聲採用了類似教堂管風琴效果的飽滿和聲作為終止時,這些都是使用踏板的最佳時機。當然,就算是踩了踏板,也不能踩得太深太長,必須隨著旋律和聲的變化,每一拍甚至每一音都換一次踏板。所以不僅是鴨子划水,更要懂得「淺嚐輒止」。

鋼琴是很奇妙的樂器,縱使你每個音都換踏板,有踩好像沒踩一樣,但靈敏如你,絕對還是能在其中發覺音色的細微變化與共鳴。於是這樣新穎的詮釋方法很快的成為了新一代巴洛克鍵盤作品的詮釋主流,時至今日,幾乎再也沒有任何人堅持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不能踩踏板了。各位不妨聽聽俄國鋼琴大師李希特所演奏的巴哈平均律第一卷中的第一首前奏曲,在流動的旋律中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使用踏板所產生的音色變化,李希特在這首曲子中用踏板將巴哈的作品詮釋的如痴如醉、美不勝收,成了廿世紀巴哈作品錄音中最「夢幻」的版本。但也就是這樣的詮釋,讓鋼琴的樂器特質有了淋漓盡致的發揮,讓巴哈作品有了新風貌,也更符合現代人的音樂品味。

「現在,你還會認為彈巴哈不應該踩踏板嗎?」

「是不會啦,只是...」

「只是啥?」

「老師,如果真的要像鴨子划水那樣踩踏板,如果彈琴彈到一半腳抽筋了該怎麼辦啊?」

「...」


呂岱衛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dwksl


自《音樂講堂》(5/6/20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