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青青今年9歲,她的爸媽聰敏過人,能力出眾,在社會上都各有成就。他們對青青抱有很大期望,自小悉心栽培,要求嚴格。青青在學習與體藝表現都遠超同輩,是老師的寵兒。
但青青做功課時,一筆一劃都力求完美,甚至為了不滿意的其中一劃,會把快將完成的一整頁功課全部重做。她曾因考得92分而回家大哭,將書桌上的東西全都砸在地上,不住哭說﹕「溫習都無用啦!溫完都係得92分。」最近媽媽在她書包內找到一張字條,寫了多個同學的名字,原來青青列出了班內的假想敵,要在分數上打敗他們,才會刪去他們的名字。
難交朋友 怕輸拒絕考驗
從以上情况看來,可見青青自小在追求完美的環境下成長,建立了一個牢不可破的理想自我(ideal self),她必須完美無瑕,成績及能力冠絕同儕。雖然現實中的她(real self)是個能力出眾的孩子,但因為與理想仍有距離,她會看不起自己,覺得當自己有不完美的表現,就得不到別人的欣賞。
為了保住自己的完美,她想打倒其他具有能力的人。不能與別人真誠交往、惺惺相惜或互相欣賞,她又如何可以建立理想的朋輩網絡呢?更令人擔心的是,她對現實與理想自我的距離,並沒有足夠的氣度及胸襟去承受,只會以大發脾氣的方式去宣泄情緒。這類孩子進一步害怕比併的話,可能會拒絕參與任何有機會輸的比賽,甚或完全拒絕接觸不熟悉的新事物。更極端的例子是,有些孩子甚至沒勇氣接受生活中的挑戰而選擇輕生。
重過程多於結果 孩子更樂觀
過分「追求完美」的教育,在孩子性格、情緒及社交方面,都有機會構成嚴重的後遺影響。家長自小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宜減少對結果及完美的追求,多關注及欣賞他們盡力的表現:例如孩子跑步比賽獲得金牌,並非只是讚賞他奪金,而是欣賞他不怕辛苦,願意努力練習;縱然孩子得不到任何名次,也可摟着他說:「爸媽很開心,你努力練習,可以完成比賽,真棒啊!」
讓孩子懂得欣賞自己的努力,而不是追求「零錯誤」及「至完美」,你將擁有更經得起挑戰、樂觀及開朗的孩子。
作者為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健苗軒服務督導主任
陳香君
自《明報》(22/5/20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