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的香港,學生學習音樂,及參與課外活動相當普遍,報考音樂考試及參加公開比賽,亦有數以萬計,每年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要派出超過一百名考官進註香港長達四個月,應付這龐大需求。不過,香港卻從未因此成為一個具影響力的音樂城市,選擇以音樂作為終身事業的人,遠遠落後於其他發達城市。可見大部份家長讓孩子學琴及參加考試原因,都是為了讓孩子獲取多一紙證書,甚至在取得證書後立即停止學琴,長大後再也不接觸音樂了。
其實,學音樂應該要「十項全能」,那麼是那些呢?(註:以下是鋼琴為主,不過其他樂器大致上適用)
看來,筆者好像在「一般人錯誤想法」說得很偏激,說到問題多多,當然有人不同意,筆者建議不同意的人聽聽琴行在商場舉辦的音樂會,或聽校際音樂節比賽過程,當會發現此問題。自問無意唱衰,主要原因是在除了第一項外,第二至第十一項全部都是看不見的,偏偏第二至第十一項都是協助第一項,筆者曾說過香港人的思維,只停留在感官刺激上,不是沒有去解決問題,但始終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所以很多人以為彈熟音符就已經足夠,即是只留意第一項,等同只著眼表面,然後就去考試,所謂「一招打天下」。以很多香港人熟悉的英國皇家音樂學院主辦一至八級的考試來說,部份人在三首考試樂曲可以瞞天過海,取得不俗的成績,音階練習叫苦連天,經常轉錯手指及漏彈黑鍵,視譜閱奏亂七八糟,聆聽測驗採取放棄態度,全靠運氣,結果考試總分數居然可以及格,這樣就以為已達到該級別的水平,但是考試過後,完全忘卻了所學過的東西,至於考官所給的評語,就一概不理,認為已經很成功了。考試及格固然可喜,但如果不去留意自己的問題與不足,看看別人的評價,根本不會有真正的成功,因為並非按運行規律學習,這樣不按規律總會碰壁。
這樣,導致很多人都是著眼表面,以一首曲目的詮釋,坊間流行的看法,就是喜歡每個音符看,卻連強弱對比、呼吸都沒有。事實上,這樣的曲目看法著眼實在過微,就如看樹森時只看樹林裡一株樹木,而忽略整個樹林。偏偏很多人就是這樣,也許是因為香港家長,望子成龍的氣氛很重,希望孩子「百般武藝集一身」,有一連串的課外活動,每樣課外活動都接觸一下,如果沒有興趣才停止。另一問題,是香港的音樂教師,水準質素相當參差,有些根本連八級都未考,就已擔任教職。關於香港的音樂教師水準質素相當參差的問題,與本題目無關。
其實,學音樂應該要「十項全能」,那麼是那些呢?(註:以下是鋼琴為主,不過其他樂器大致上適用)
i
| 看熟琴譜 | 這點很多人都懂得 | 樂曲未熟及視譜不小心才有問題 |
ii
| 留心琴譜上的要求,如強弱、呼吸、休止符 | 音樂如同文章、故事,必須逐句表達才有意思,而強弱對比就是一種情感上的表達 | 開始有人不去留意此問題,認為彈熟音符就已完成 |
iii
| 分析樂譜 | 分析是把樂曲內容成份及流程全盤理解 | 有更多人不去留意此問題,只是「讀譜彈奏」 |
iv
| 技巧練習 | 基本功的重要,如音階練習,間接可幫助調性練習 | 很多人不願意練習,認為很枯燥,如音階練習只會在準備考試才去練 |
v
| 坐姿及手勢 | 手臂與琴鍵需呈平行,而彈奏者與鋼琴的距離要適中,彈奏時肩膀、脖子、上半身、手臂都需要放鬆,且需用指尖或指腹彈奏,以產生多變及細膩的音色 | 部份人不會考慮坐姿,坐姿可謂千奇百怪,更甚的是交叉腳;而彈奏時刻意用力,音色變得尖銳、僵硬,且手指塌陷 |
vi
| 視奏能力 | 重點在於「累積」,接觸不同樂譜,視奏的經驗便會日漸增多 | 部份人只會在臨近考試才練習,更甚的是以為練熟英國皇家出版的紫色書「視奏練習」已足夠 |
vii
| 樂理知識 | 彈奏者所詮釋的是已化為符號的樂譜,需要樂理知識輔助 | 由於社會風氣過份功利,學習樂理變成「工具」,只為了應付考試,考試過後便會把學過的東西忘掉 |
viii
| 和聲 | 和弦的基本結構、名稱,到解釋數個和弦間擁有的層級關係,以及進行過程的邏輯性,進而理解樂曲中的張力起伏 | 很多人只是「讀譜彈奏」,不理解和聲的重要,結果變成逐個音尋找 |
ix
| 左手 | 由第八項演化而成,和弦多以左手彈奏,而和弦主要用作伴奏,左手的音質偏低,這些伴奏往往是襯托旋律的重要一環 | 很多人只顧旋律,忽略左手進行的重要 |
x
| 聆聽 | 音樂用來聆聽的,要理解樂曲,需尋求原因;而尋求原因,則需掌握事物的變化規律。因為任何事物,其發展、演化,都必有其規律。聆聽就是聽音樂的規律,探索其演變 | 很多人平時太少接觸,只會在臨近考試,以生吞活剝方式強記,更甚的有老師出言要求學生放棄聆聽測驗 |
xi
| 觀摩、聽CD、音樂會 | 認識不同種類的音樂,如不去自行演繹,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聽CD及音樂會,亦可以加以分析,提高個人修養,而觀摩別人彈奏,可了解不同人的不同演繹方式 | 很多人都不理解觀摩、聽CD、音樂會的重要性,更認為是浪費時間 |
看來,筆者好像在「一般人錯誤想法」說得很偏激,說到問題多多,當然有人不同意,筆者建議不同意的人聽聽琴行在商場舉辦的音樂會,或聽校際音樂節比賽過程,當會發現此問題。自問無意唱衰,主要原因是在除了第一項外,第二至第十一項全部都是看不見的,偏偏第二至第十一項都是協助第一項,筆者曾說過香港人的思維,只停留在感官刺激上,不是沒有去解決問題,但始終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所以很多人以為彈熟音符就已經足夠,即是只留意第一項,等同只著眼表面,然後就去考試,所謂「一招打天下」。以很多香港人熟悉的英國皇家音樂學院主辦一至八級的考試來說,部份人在三首考試樂曲可以瞞天過海,取得不俗的成績,音階練習叫苦連天,經常轉錯手指及漏彈黑鍵,視譜閱奏亂七八糟,聆聽測驗採取放棄態度,全靠運氣,結果考試總分數居然可以及格,這樣就以為已達到該級別的水平,但是考試過後,完全忘卻了所學過的東西,至於考官所給的評語,就一概不理,認為已經很成功了。考試及格固然可喜,但如果不去留意自己的問題與不足,看看別人的評價,根本不會有真正的成功,因為並非按運行規律學習,這樣不按規律總會碰壁。
也許香港學生的功課實在太多,雖然現代教育著重全人教育,一直以來提倡「德、智、體、群、美」五育發展,不過很多人只著重學業成績,即是「智」方面,學業成績以外的發展認為是浪費時間、無前途的,就算張緯晴、沈靖韜、李嘉齡(鋼琴比賽揚威國際)的成就,也不能改變大眾的想法。而答題目主要是背誦,不鼓勵個人觀點,導致很多人看事物演變只流於表面。這樣將會落後於形勢,就算有好的學業成績,未能滿足社會的期望。
我們的社會,是需要有豐富常識、良好表達及溝通技巧、創造力、有奮鬥心的人。學音樂也是一樣,需要豐富常識及知識、良好分析能力、有個人觀點及看法、包容有理之異見,才會有真正成功的可能,絕非考試及格就已經成功。
自《約克之家》
自《約克之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