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education blog shares various horizons of music in order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usic education. Being devoted to music education for 19 years, Carol Ng has established her private studio at Adelaide, South Australia with an examination-standard Yamaha grand piano. In addition, Carol is keen on enlightening the next generation and advocating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music industry.

教育BLOG旨在推廣音樂教育發展,讓更多人認識不同的音樂領域;吳老師投身音樂教育十九年,於南澳洲的阿得萊德開設私人教室,並採用符合考試標準之Yamaha 三角琴教學,致力培育新一代音樂學好者及推動音樂行業的持續發展。

2014年5月5日 星期一

Need Soul,Not Buildings──Edo de Waart

Need Soul,Not Buildings──Edo de Waart
月紅人  訪談:劉  撰文:劉、曲飛

人生要不斷成長,否則這段人生會好慘!
成長,怎樣成長?
不同人有不同答案,
活過半個世紀的艾度.迪華特,
用生命展述他的體驗。


70年代已來港 留下好有印象 

2004年,剛放下悉尼交響樂團指揮棒的艾度.迪華特,提著行李,來到滿是高樓大厦的香港,再執指揮棒。不過,有「樂團建造者」外號的他,出任總指揮的樂團不是二、三線的樂團,而是獲得香港政府給予資助最多的藝術團體───香港管弦樂團。
來港前,迪華特實已數度踏足過香港,最早一次更在70年代。「當時,我覺得香港好特別,好有活力,是我從未見過的,好難相信。」他細說對香港的第一個印象。未料,再度因香港藝術節來港表演時,這個印象依舊存在,沒有煙滅,往後,他對香港的印象深刻了,好感油然而生。
「從未試過在亞洲工作,點解唔試」 
2003年,迪華特與悉尼交響樂團的合約期滿,剛巧,又遇上香港管弦樂團欲重整旗鼓,不斷訪尋伯樂的踪跡,在一個「從未試過在亞洲工作,點解唔試」的心態下,迪華特在亞洲工作的第一次便獻給香港。
雖則,迪華特咀邊掛著「嘗試」來港,但事實上,是因為一夥「愛被受挑戰」的心驅使下踏足香江。「我曾在很多不同的地方工作,不過,我喜歡在一些可以做到一些不同的地方工作。」「不同」是因為他清楚知道,他到香港管弦樂團工作不是繼承過去的什麼東西,而是重整、創造一些東西。
「有無困難?無。」迪華特不假思索回應,原因是他早已清楚自己的身份及工作性質,所以已做好一切心理準備,預計可能會出現的畫面,結果亦如他所料。不過,他忘記了字典裏有一個詞,叫「意外」。
「社會要有靈魂,而不是只有一幢幢的大廈」
「我 完全不能理解,午餐為何一定要在中午一時至二時進行?為何逾百名的樂師要遷就5名職工的午飯時間,被迫在那段時間停止練習?我更加難以相信,練多五分鐘, 台上的燈就會全部關掉?我更不明白,為何港府願意付上千萬的巨資,來邀請海外的交響樂團來港表演,要納稅人付鈔?更重要的是,這類表演的門票非常昂貴,不 是一般收入的納稅人士可以承擔,到頭來,由納稅人資助有錢人買門券欣賞藝術表演,真是舉世未聞的荒謬之事,為何不把這些團體的邀請交由商業機構做?」三年 的鬱結,迪華特終一發不可收拾,如機關槍般說個痛快,「愚蠢」、「笨」更是普遍使用的形容詞。
更意外的是,當香港經濟復蘇,資助各藝術團體的資助額並沒有返回以前的水平。
「如 果,你要把香港打造成亞洲區最佳的城市,你一定要讓個社會有靈魂,而不是只有一幢幢的大廈;如果,你要這個地方可以住,可以休息的,你就一定要靠藝術,世 界任何一個地方都是如此,好像栢林、維也納有自己手屈一指的博物館、藝術團體,這些令它成為優秀的城市。」香港管弦樂團藝術總監兼總指揮的迪華特,提著一 把肯定的聲音說著。
23歲取得指揮冠軍美譽 出任著名指揮家助理 
迪 華特的堅定,其實跟他戰績有關。現年約66歲的他,在出生地荷蘭阿姆斯特丹的音樂學院受訓,學習鋼琴、雙簧管及指揮,畢業後,便受聘為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 團雙簧管副首席。1964年,年僅23歲的他便在紐約米賽普樂斯指揮奪魁,之後,更獲擔任紐約管弦樂團音樂總監伯恩斯坦聘請出任助理指揮,往後,返回母團 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出任總監凱亭的助理指揮。
1967年,迪華特正式成為指揮家,首先出任鹿特丹管弦樂團及荷蘭管樂團的指揮;之後,曾出任荷蘭電台管弦樂團的首席指揮、荷蘭歌劇院總指揮、悉尼交響樂團藝術總監兼總指揮、三藩市交響樂團、明尼蘇達樂團音樂總監等要職。
香港藝術團體欠團結 信香江可成文化大都會
經 驗過不同地方對藝術的態度後,迪華特更深深體會到,香港根本無藝術政策,有的只不過是一籮蘿難以明白的限制,迪華特喜歡改變,更有能力改變,於是邀請其他 本地的藝術團體,欲集結團隊精神跟康文署官員們就現有的問題,資助額的問題,討價還價,豈料,「有一些團體不甚願意,他們不斷講小心、小心,其實他們害 怕。」一場仗,又豈能在單打獨鬥下能夠成功,三年過後,那些「愚蠢」的規則現在仍舊「生存」。
不過,迪華特對香港可以成為一個國際文化大都會的信心,沒有半點質疑。「有時,我都問自己點解咁有信心,不過,當你目睹現在的比過去的好的時候,你就會明白。」信心源自於樂團的表演屢獲好評之餘,最重要的是,入座率回升兼得太古集團成為樂團的後盾。
然 而,迪華特最想的仍是「獨立」。現行各國政府處理藝術團體的營運,只有两種極端的方案,就是資助及不資助。一個藝術團體的負責人對於政府給予資助,內心總 有一股安全感,可是,遊走國際音樂舞台經年的廸華特,卻寧願選擇後者,不要政府資助,不過,前提是政府先給予該藝術團體一次個一筆足夠運作十年的數額,然 後,就由該藝術團體自行運用該筆款項。
藝團與商界合作 無礙藝術發展
「這 個做法,已在美國實施多年,成效顯著,它可以令藝術團體面對社會,與外接觸,跟不同的有錢人、商界洽商,籌組合作...,香港實在太多,太多有錢 人.....我並不害怕這模式,更不用擔憂藝術團體變成商業主導,事實上,我們已經甚或是需要的,香港管弦樂團是香港人的管弦樂團,且看美國很多知名的管 弦樂團如紐約或波士頓的管弦樂團,它們都會表演一些流行音樂,表現非常出色,更享譽國際。」
正因如此,香港管弦樂團過去已跟不同的流行歌手合作,來年,除繼續積極開拓教育市場外,更會嘗試表演不同的樂種如歌劇等,不過,迪華特不會放走喜愛的作曲家馬勒的作品,馬勒的音樂仍是他的主題曲。
馬勒的音樂似深淵  須窮盡一生探究
「馬 勒的音樂,好似一個深淵,有好多不同的層次,你要窮盡一生才可以認識他的音樂,他的音樂,就好似喜瑪拉雅山一樣,當我爬到某個位時,就可以認識多一點點他 的音樂世界,再爬時,便可以由那個位置作為起點再向上爬,永遠向前。我想人生就好似這樣,否則你的人生會好慘。」迪華特形容馬勒的音樂世界時,一臉嚴肅。
奔 馳於音符世界者,對馬勒這個名字,不是陌生但卻是生疏,對他的音樂不甚了了。但是,當目睹迪華特指揮香港管弦樂團時,他在馬勒的世界裏沉醉著,左腳自自然 然放棄安享踏在平地上的舒適,任由串串汗珠往臉上爬,再看樂師們一氣呵成演奏完馬勒的一小段樂章後,不自敢展現一幅克服困難的喜悅感,又或呼出一道氣,你 便會略有領悟馬勒的音樂,但會更加明白,迪華特就是喜歡被受挑戰,所以,三年前便到香港執指揮棒。
後記
穿上一身「踢死兔」的迪華特,令人悅目,但是,那不是他,真正的他是換回一身輕鬆便服,說到激動處時,會手舞足動的。
密 友說,人大了要懂得控制脾氣,識得收歛,但是,4年後便70歲的迪華特沒引證這人情世故的法則,率性子的他對於一些難以理解的事情,又或弄到幼兒患上哮喘 病的極差空氣質素,仍會連珠砲轟,舒發己見,旁邊的我,看著他,不敢快樂起來,慶幸認識一名長者,一名有活潑靈魂的長者。


 
 
 
 
自《101藝術新聞網》(1/3/20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