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education blog shares various horizons of music in order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usic education. Being devoted to music education for 19 years, Carol Ng has established her private studio at Adelaide, South Australia with an examination-standard Yamaha grand piano. In addition, Carol is keen on enlightening the next generation and advocating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music industry.

教育BLOG旨在推廣音樂教育發展,讓更多人認識不同的音樂領域;吳老師投身音樂教育十九年,於南澳洲的阿得萊德開設私人教室,並採用符合考試標準之Yamaha 三角琴教學,致力培育新一代音樂學好者及推動音樂行業的持續發展。

2014年5月4日 星期日

命運指揮家 ── 石信之

命運指揮家 ── 石信之

月紅人  訪談:曲 飛  撰文:李 華

人一生有許多十字路口,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抉擇,不同的疑惑,有人三十而惑,四十才通達,但也有人會問,究竟是甚麼東西指引著自己要走一條怎樣的路?

音樂藝術定命運
指揮家儼如一個樂團的靈魂,對於名指揮家石信之而言,他曾經是無數樂團的靈魂,但在這個指揮家路上,究竟指揮著他的又是甚麼?他說:「是甚麼指揮自己的人生,我的生命,我的生涯?我會說就是音樂和藝術,就是他們帶住我走這一生的路線。」
去 過世界各地超過五十個城市,石信之一直都站在指揮台上,指揮過無數交響樂團,然而台下的他,這個音樂世界同樣指揮著他的人生,他說:「每日面對音樂和交響 樂團,我的人生是交響樂帶住我去行,因為指揮工作會去到唔同的地方,唔同的國家,會令你感受不同的文化藝術,這都會影響到人的思維,改變著自己的人生,所 以我會話指揮帶住我走這條路,這是我的追求。」
有人認為自己可以掌握命運,但亦有人相信命運主宰一切,無論你相信自己,還是相信命運,但都總會有一個目標,一個夢想,無論這個夢有多遠,都會希望有一日能夠達到。
遊走音樂之路
石信之在天津出生,三歲時隨家人移居香港,八歲就開始學鋼琴和小提琴。他自幼在一個充滿濃厚藝術氣氛的家庭中成長。十多歲時,他在大會堂聽了一場,由英國指揮大師“沙展” 聯同英國皇家管弦樂團演出的音樂會。石信之深受這位國際級指揮大師的氣派所感染,從此就立下志願以指揮為終身事業。
至於啟蒙他音樂領域的老師,就是香港音樂專科學校創辦人邵光院長,他說:「邵光先生在一九四九年從內地來香港,在尖沙咀開了音樂社,他雖然是很窮,但他是一個不顧一切去推動音樂的音樂家,他還開辦盲人合唱團,當時我是小五到初中期間,都是他教我作曲和音樂。」
石 信之中學畢業,獲獎學金去到三藩市音樂學院深造,他在求學期間,積極參與三藩市灣區各樂團及合唱團的指揮工作,一九七一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之後他去了日本 的東京交響樂團及新交響樂團任助理指揮。「初初音樂學院畢業,就去了日本發展,在日本的時候,日子過得最艱難,曾經有想過回香港讀碩士,但當時真的又很喜 歡日本。」
雖然石信之話在日本的生活過得艱難,但亦在這個艱難時刻,他決定在這個異地結婚,他人生事業亦隨後改變。在日本待了兩年後,石信之和太太就去了歐洲發展,之後又去了紐約繼續從事他指揮樂團的生涯。
踏足文化沙漠
定居紐約後,石信之本來打算在美國發展他的音樂事業,不過,有一晚他接到一個長途電話,這個電話正是從香港打來,「當時是中樂團邀請我做他們樂團的音樂總監,那天我在紐約,正與太太食緊晚飯,接到電話,我當時考慮在美國住得幾舒服,指揮工作亦已減少,我與太太許多時係去外面旅遊,但後來再想下,還是試下回港發展。」石信之在九十年代初回港擔任香港中樂團的音樂總監。
曾 幾何時,香港被稱為文化沙漠,本港文化藝術的製作水平很低,石信之認為近十多年,香港已不再是文化沙漠,不過他認為要求本地文化團體的製作做到國際水準, 仍是不公平,他說:「有國際水準的團體,往往都有幾百年歷史,但香港根本又沒有太多的出路,要發展都是要到外國去,雖然康文署花了許多億在文化藝術上,但 餅只得一個卻要分許多份,結果令到大家都資源不足。」
真誠對待藝術
石信之在香港多年來堅持推動文化藝術活動,是源於自小學對藝術的一個觀念,「就是有一個抱負,“true to your art”,你一定要做好自己的本份,真誠的對待藝術,同時這是一個抱負,我作為香港人,想為這個地方作貢獻」
一個人的修養,文化的修養會令你增添一種說服力,「談天說地,哲學歷史,甚麼都要識,指揮家的哲學,就是將一篇音樂能夠將它的音樂精髓表達出來,令到知音人會覺得不是逐個音符,旋律去聽,感受完整的作品,是一剎那領悟到。」
年 輕總帶點率性,但當人成熟後,率性的情況會變得模糊,因為往往需要接受和磨合,石信之謂,年輕時的率性,到今日的率性,在層次上已經有不同,「我這一世 裡,因為率性,我失去左許多機會,對藝術失去機會,但不會後悔,所有做的事情都是對自己,忠於自己,和忠於藝術,每位藝術家要接受某一程度的磨合時,自然 也會傷害了藝術」
石信之早期在香港建立了香港歌劇團,香港合唱團及新愛樂交響樂團,到1999年,他又成立了香港優秀兒童合唱團,及於2001年成立了香港新愛樂青年樂團,專門培養有優質才華的青少年表演家。
年青時期的石信之,喜歡讀文學,喜歡沙士比亞,他話,若果當天沒有選擇音樂,今天他可能是一名作家,「當時若繼續讀落去,我會是出色的作家也說不定,我除了畫畫不懂外,其他都有興趣,不過自小學音樂,不想放棄,亦沒有想過放棄,我想這是自然的發展。」
究 竟是音樂指揮緊石信之的命運,人生,還是他指揮緊自己的樂章?對於自己的率性不離不棄,這算不算一份執著?一種堅持?然而這份堅持又算不算就是指揮著你要 走的路?這又算不算是命運?誰指揮著誰,誰主宰著誰,先後次序,不一定重要,重要的卻是明白箇中的道理,對於自己的命運,你又明白多少?
後記
白髮班班的石信之,無論外表或者年齡,你或者不會想像到,其實他有著一顆童真的心,他覺得童話故事《綠野仙蹤》裡的女主角Dorothy,有點像自己,「因為過去一直以來,每日都投入自己的藝術工作,經常遺忘身邊的朋友,家人,其實這是很自私,自己好像吞左自己落去,但自己又看不到。」
或許有人會說,這就是執著,執著於自己的事業,執著於自己的夢想,執著於自己的人生.....執著,究竟孰好孰壞?放開懷抱又是否必然會海闊天空?若果石信之當年,沒有對夢想的執著,沒有對音樂的追求,他又是否會是今日的“石信之”?


 
 
 
 
自《101藝術新聞網》(1/7/200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