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度的香港校際音樂節可算是學界盛事,各中小學校和器樂教師都忙碌地為學生準備及練習,務求取得佳績。新學年將至,老師和家長又將為明年的音樂節籌算一番,或許,就讓我們淺談有關比賽的正負面影響,好讓我們為來屆的比賽作出更佳的準備。
比賽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工具,透過參與和準備,學生的技巧、音樂表達和自信心都得以提升。但在這以競爭為主的社會裏,比賽往往被過分抬舉,導致學習宗旨改變或失去平衡,為學生帶來看不到的傷害。所以,教師和家長在準備比賽時,應為學生作出「雙重準備」,使他們在技巧和心理上均取得平衡的預備。
正確態度看待比賽
比賽存在競爭的氣氛,產生勝敗之別;獎項和名次為人帶來喜悅,招來羨慕目光,但切勿過分沉溺在這興奮的感覺,因為過分追求名利會不知不覺地改變你對事情的價值觀和學習宗旨,也令學習內容失去平衡。獎項和名次只是短暫的光彩,並非習樂的最終點。所以,教師和家長應助學生建立以自我實力測試、開拓自己眼界為本的比賽目標,以比賽為增進自己技巧的機會和評核的準則。
演奏不只是取悅評判
在美國期間,我多次統籌地區性的鋼琴比賽,參與的教師和學生數目眾多,每級的比賽質素也十分高。可是,每年比賽都被一股強烈的「緊張」和「比較」氣氛所濃罩。家長多番批評,學生互相比較,比賽就像為了輸贏而已。有一次,我對一位學生表示欣賞他的彈奏,但他只回答一句:「沒關係,我沒有獲獎。」唉!我真為他感到可惜,因為他把自己優美的演奏忘得一乾二淨,腦子裏只顧念評判的筆尖和名次。這有什麼意思呢?難道奏一首好曲只為一位聽眾--評判?斷乎不是!在席的觀眾才是我們的目標,要贏取他們的共鳴,正是彈奏的最終目的。所以,教導孩子誠懇地彈出優美感人的音樂,讓觀眾產生台上台下的真實情感交流,遠勝過那種競爭的狹窄眼光。
其實,學生不能以名次和獎項作為參賽的終點,因為勝負結果受很多因素影響,如學生臨場的心理狀態、評判對樂曲的傳譯和其喜好、環境、樂器等……縱然學生付上最大的努力,「勝利」也不是必然的。「欲求不達」是生命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既是這樣,我們就應該把目標放遠一點,通過比賽機會為生命添上更有意義的一課。
文:彭雯蕙博士
自《開心爸媽》(4/9/20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