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傳媒又講起「莫扎特效應」,說維也納大學心理學系研究小組重新審視四十個研究後,發現沒證據支持聽莫扎特音樂有助提升IQ。查這並不是新聞,數十年來很多實驗都無法重複實現「莫扎特效應」,有不少人說「莫扎特效應」搵笨,指其註冊「莫扎特效應」為商標是「音樂騙棍」的所為。 查實為求提高IQ而聽音樂,實在太功利主義,本來就不值得鼓勵。但聽音樂對人總有益處,即使不會提升IQ,也可能有益健康吧?
University of Maryland School of Medicine心臟科醫生Michael Miller,2009年發表研究結果,指聽音樂可增擴血管,降心臟病風險。聽開心的音樂跟開懷大笑一樣,對人的心臟有益,就好像服用血液藥物一樣有用。
Helsinki大學研究指,中風人士如多聽音樂,康復速度比不聽音樂的中風者佳。此組參與者為六十名中了風的人,聽音樂後三個月,60%中風病人記憶力有恢復;而不聽音樂者只得29%記憶力會恢復。
韓國Dongsan大學研究指40個腳部骨折病人中,如每天聽半小時至一小時音樂,其感到的痛楚程度較低。
香港中文大學2009年實驗結果:多聽音樂可降血壓。每日聽25分鐘音樂,連續聽四星期,這批人的血壓下降了,不聽音樂的血壓就沒有變化。
Max Planck Insitute for Human Cognitive and Brain Sciences in Leipzig and the University of Sussex播開心跳舞音樂給300人聽,發現聽過開心的跳舞音樂後,他們的荷爾蒙表現與免疫力都提高!
嘩,真好,講到音樂恍如神藥仙丹一樣。如果真是如此就好了,人生會快活好多。可是,這些結論也不要盡信。
例如,Michael Miller做的研究,原來只找了十個人來做。只得十個人!而這十人聽音樂時間只是半小時!他們聽自己喜愛的音樂半小時,然後聽感到焦慮的音樂又是半小時。這合共只一小時的聆聽,就可測出血管的反應?
Michael Miller更進一步說連音樂類型都能分得出功效程度。他說鄉謠音樂最能令人鬆弛,重金屬搖滾最令人焦慮。嘩,十個人每人聽一小時音樂,還要聽幾種音樂,這樣就能斷定不同音樂類型的影響力?
真是笑話。這簡直是個混帳的研究。所以,對於學者、研究者或科學家的話,我們不要隨便信。
Max Planck Institute的播開心跳舞音樂研究,雖然指出免疫力有提高,實際上能令人抵抗到甚麼病呢?抵抗程度又高了幾多呢?都沒有實際表示出來。
聽音樂,不為甚麼,就只為聽音樂。這自然有益。
資料來源:親子王
自《EDUKID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