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名人堂/焦元溥:念音樂,以後一定要以音樂為業?
在倫敦念書時,雖然念音樂學博士班,但我還是旁聽了些大學部的課,因此也認識了不少大學部學生。
出於好奇,有次我問了他們的生涯規畫,畢業後要做什麼。沒想到幾位演奏技術最優秀、成績也非常傑出的學生,竟然全都表示將來不會以音樂為業。他們畢業後就要先去工作,累積經驗之後再去念其他科目的研究所。再問下去,他們也不是因為念了音樂系所以才決定「轉行」,而是在念音樂系之前,就決定「只在大學階段鑽研音樂」,以後要走其他的路。
這實在太令我意外了。「既然你們以後不以音樂為業,為何大學要念音樂系呢?」我實在忍不住,非得繼續追問不可。
「因為我喜歡音樂呀!」一位同學這樣回答,「我喜歡音樂,但不認為自己可以靠音樂為業,也不能想像自己成為全職音樂家。但我確實喜歡音樂。既然如此,何不利用大學階段念音樂系,好好念我喜歡的音樂,給自己更扎實的音樂知識與演奏能力,之後再去念其他專業呢?」
難怪,這些大學生念音樂念得那麼開心,練琴練得很有目的,因為那是他們自己的選擇,他們也很清楚自己的選擇。誰說念音樂就一定要以音樂為業?人生的路那麼長,為什麼要在十八歲就決定一生,而那甚至還可能不是自己的決定?但也沒聽說因為學生選擇自由,英國就培育不出音樂人才,反而因為各行各業可能都有原來學習音樂的學生,當這些人功成名就後,對音樂活動的捐款也就格外慷慨。看看皇家歌劇院、倫敦交響、倫敦愛樂等等所得到的捐款(而且往往還是匿名捐款),我想台灣任何音樂表演團體都只能瞠目結舌。
我們的教育心態非常奇妙。一方面期待子女能夠充分發展,一方面又指望孩子能學獲利最快最容易的科目。前者需要花時間探索,後者則要求立即成果,最後導致將本求利,既然從小學了音樂,已經投下了資本,那以後就繼續學音樂並以音樂為業,趕快回本最重要,即使這些家庭經濟上並無顯著壓力。
為了回那一點本,卻喪失更多發展可能,這樣究竟有什麼好處?我很困惑,而且可能還要繼續困惑下去。
【2014/05/20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