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父母總是多著幾分焦慮,也許是因著媒體報章的影響,也許是唯有讀書高的教育觀。教育觀,不是能在每一個餐桌上討論的問題,因為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它代表著一個家庭的價值觀。
親身的經歷
孩子在進入小學前,我並沒有給予各類科目的刻意學習,這當中包括識字與正音;因我個人認為這些所謂的能力,是孩子有一天「一定」能學會的東西。
我相信著「強摘的果兒,瓜不田!」
凡物的生長必有其時序,不需急著提前學習;得其時,庄稼也必豐收。
每個孩子有著自己的生長時間,也許大人的操之過及反而壞了孩子的特質與天性。
但不免俗的,我常遇到一些質疑:
為何孩子沒有優越的識字能力?孩子在進入小學時,甚至是目不識丁?
為何孩子不會背九九乘法與熟練的加減能力?
為何他們沒有提前學習英文與ㄅㄆㄇ正音?
甚至在進入小學前,我們不斷的被各個補習班恐嚇著:「進入小學前,沒有好好學會這些基本的能力,你便落伍了,功課會趕不上,你的孩子會失去競爭力!」
麥可‧ 克萊頓曾說:「恐嚇是達到效果最好的方式,卻是最卑鄙的方式。」
不實的訊息會造成父母的恐慌,親子關係的衝突與緊張。
以訛傳訛的教育方式需要有智慧的父母判斷與選擇
靈巧的雙手,就有靈巧的思考
以我個人的觀點,從事手工遊戲時,可以讓孩子對事物有多元的連結思考。
我們都知道,在成人世界中,凡事都有先後的順序與一定的邏輯。孩子透過手工藝、拼圖、組中模型的練習與遊戲,可以獲得意志力的鍛鍊,與創造力的發揮與邏輯的學習。
孩子藉由這些繽紛作品的建立,呈現他們對周遭環境的敏感、好奇。
為人母的我,也因著孩子不同年齡的作品呈現,發現孩子的視覺與美感經驗在改變!
慢慢熟的學習與教育
從小,我便不是一個慢慢的孩子,效率與速度對我而言是一件最基本的事情。
快速將鋼琴練好、功課寫好、考試考好...我便可以作自己想做的事情。也許正因為這樣的態度,對事情的解決失去等待的耐性,因不夠沈著而失去理性,因龜毛的完美主義與效率,折騰了身邊一起工作的夥伴與自己。
這些的尖銳,因著孩子的出生,我願意被改變。
孩子,是母親生命中的蝸牛,因為愛他們,我願意放慢自己的速度,用相同的高度陪同他們一起看風景。
當然,我們也不應該小看了孩子;他們其實並非我們想像中的簡單。我們若以平等的心,平等對待,那麼孩子對於夢想的實踐也更為接近。
當孩子在學習識字的階段時,我沒有強迫孩子背誦字的型與音。
我直覺的認為,既然中文是由象形文字演變而來,那麼先學習型的了解,是我對學習識字的註解。與孩子討論字形的演變,讓他們繪製圖型,是我認為的實際。
我所添購的書籍《字源演變》,內容有著豐富的文字故事,讓孩子明白:文字,不是莫名的由來,而是有著深刻的文化與內涵。
對於數學,我的認知,它必須與生活建立實用的關係。
此時許多同學忙著學習珠心算、各類數學競賽的有效學習。我讓孩子在7-11與超市學習買東西:
從找錢中學加減,給予孩子購物的預算—學習物品數量的分配與倍數概念。
當大家忙著背誦千字文,弟子規與唐詩三百首時,我們忙著散步,流連於花草巷弄間,從大自然的觀察中學習觀察。
在生活中,孩子看著雲端的變化說故事,他們有著無邊無際的想像力。孩子用著簡單而誠摯的用詞與圖形,畫下一本本自己的手工書繪本。
脫口而出的哼唱、趴趴造的看展覽,這些都是在生活中建立的陶冶與不刻意的培養。
童話與寓言故事,原住民的神話,歷史故事的源由來取代刻板的教科書,關於此點,我並不急著建立孩子的閱讀、造句與作文能力。
我相信著,找到「翻閱的動力」是學習閱讀前首先應該作的事情。但是,我必須坦承,減少課業的壓力,他們才有時間閱讀與消化。
當我帶著孩子閱讀時,多半在閱讀完一段文字,便開始讓他們自行發揮想像力。
也因此,基於孩童對於繪圖的需求,我對繪本是有一些嚴格的選擇:這當中包括了圖片與文字的關連性,版面的設計,畫面的連貫性;
因為繪本的故事,並不只是依靠文字敘述,而是因著繪圖與文字的組合共同的表達。
我並不在乎故事裡引申了何種道理,我在乎的是,閱讀能不能讓孩子有共鳴。它,可以天馬行空,而天馬行空中有著豐富的想像與邏輯。
例如格林出版社《廚房之夜狂想曲》,桑達克讓廚房的瓶瓶罐罐成了紐約的一座座大樓,有著點點星際的超現實天空,這是一個取材自日常生活,讓孩子容易聯想且極為出色的創意。
內隱的學習與生活次序
在學前教育的時期,我小心翼翼的建立他們應該建立的生活規矩。
對於各類的興趣與接觸,我最嚴格執行的限制是看電視與上網,因為,這是一種單向、被動的行為,我認為會干擾孩子的學習與感官發展。
在我個人的認知,品格教育是一種內隱的學習,培預期在小學前的家庭開始,人的品格也會不斷成長,它與孩子的生活次序能否帶來安全感,還有家庭的教育價值觀有著極大的關係。
我認為家庭必須建立一個堅持的價值觀,這價值觀在面對外界的思潮洪流中,仍讓孩子有著不畏懼與坦蕩。
品格與道德可以彌補智育的缺點,智育卻無法彌補道德的空白。
「競爭力」是不是一種團體的吹眠能力?
我並不喜愛用獎品來激勵孩子的學習,也不喜愛選舉模範生與班長的行為。
我也正思考著何謂真正教育的精神?我所認知的自主學習,來自對世界與大自然的熱情與好奇。
大環境傾向用績效來要求孩子,用著圈圈與叉叉的貼紙管理秩序。四周的親友比較,報章與專家的建議讓家長焦慮,背後這股起跑點、競爭力、基測的聲浪,正恐嚇著家長對孩子擔憂未來的生存能力!
恐嚇,是一種不舒服的教育。也許,孩子的家長更沒有自信!
不幸的說,當孩子被要求寫考卷、打分數的同時,也建立了對100分的肯定。這些養成,讓孩子習慣索求答案,快速贏得掌聲與成績,喪失了從體驗中學習的耐性。
我認知的競爭力,不是知識懂得的多少,而是對生活的多元與觸角、健康的免疫力、生命的平衡發展。
我期待著,自主求知精神不是口號。但我也感嘆著,這樣的教育環境,不僅需要有Guts的老師,也需要有Guts的家長。
也許,我的孩子未來必須參加各類的考試,未必能有突出的表現,但我相信,他們擁有好奇與勇氣來擁抱對世界的熱情。
獎狀與成績,不是全部的教育
我想到孩子的老師在我們轉學時,寫給我一封信,信中她提及,她感謝著我們把溫暖的孩子交在她手上,她因著孩子一開始的目不識丁到努力學習後的進步,讓她開心的在辦公室告訴同事:這孩子的正音是真正出自她的教導。她也感謝著孩子努力不懈的毅力,並沒有因著起跑點的挫折而喪失對自己的自信。每逢想到這封信,我就不禁紅了演眶,對於老師的用心,我只有感謝。
孩子學習沒有起跑點,當然,學習也沒有終點。
我在孩子前陣子國語文競賽的得獎報導文章中,看到流暢,自然,沒有咬文嚼字,沒有名言的背誦與引用的句型。我看到用字淺顯,卻是深刻的體驗與觀察,我想,沒有刻板的八股公式與矯情描寫的情緒,這真是出自一個孩子的文筆!身為母親的我,也感到一種喜悅,這喜悅並非來自獎狀,而是孩子真摯的語言,是對米家慢走教育的鼓勵。
對於獎狀,我引用自船越準藏《紅色的外套》中的自述
「從外面看的人,只看到誰先到的順位,所以跑的快的同學以順位給獎,但是盡全力的榮譽每一位是一樣的。對於跑輸的人,我們要毫不吝嗇給予鼓掌,有沒有盡全力只有自己才知道,所以真正的獎狀是自己寫的。我的母親,忍著沒有說出"快跑,不要輸!"因為她明白,沒有一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跑的比別人快,但是並不是每個孩子都生來具有那樣的能力。苛求那生來畏懼有的能力,必然傷到孩子,就算生來具有那能力,若一直催著他快跑,也會使他喘不過氣,盡自己的全力,是母親教導給孩子的功課。」
童年,是人生重要的起點。此時的經歷與懷抱夢想,會隨著年齡的漸長,成為他們未來的鄉愁與源源不絕的靈感。
競爭力,需要重新被定義。
教育,是寫給孩子未來與生命的樂章,它需要對生活的觀察與體驗。
這些累積,會成為他們豐富的感受性。
自《米家的慢走與樂活》(19/10/20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