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education blog shares various horizons of music in order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usic education. Being devoted to music education for 19 years, Carol Ng has established her private studio at Adelaide, South Australia with an examination-standard Yamaha grand piano. In addition, Carol is keen on enlightening the next generation and advocating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music industry.

教育BLOG旨在推廣音樂教育發展,讓更多人認識不同的音樂領域;吳老師投身音樂教育十九年,於南澳洲的阿得萊德開設私人教室,並採用符合考試標準之Yamaha 三角琴教學,致力培育新一代音樂學好者及推動音樂行業的持續發展。

2014年4月26日 星期六

老了就會耳背? 沒這回事,因為我們學過音樂!


所以如果您曾抱怨小時候被父母「逼上」音樂課,是時候該再次感謝他們的用心了!要是他們自己學過音樂,或者還在學習音樂,那就更好不過了—因為這表示交談起來會更加順暢無礙。

有越來越多研究證明,音樂課程對人腦好處多多,但我們仍不甚清楚:要經歷多少音樂訓練才能對人造成有效的影響?影響又能持續多久?

一份剛發表的新研究提出了可資參考的說法:即便音樂訓練的量不是非常多,也能達到效果,而且效果會持續很久。

研究顯示,年少時學習過音樂4~14年的人,在特定的腦部功能—辨識快速轉換的聲音方面,比沒有學過音樂的人表現要好,這種辨識快速轉換聲音的能力對於人際溝通至關重要。

美國西北大學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的克勞絲博士 (Nina Kraus) 指出:「早期的音樂訓練為他們往後以聲音進行的人際互動打下良好基礎。」她與同事們在神經科學期刊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上發表的這份新報告顯示,學習音樂似乎能幫助人們加強神經系統處理單字片段的能力,而且效果會持續到老。


他們測試「神經系統對快速轉換音的編碼能力」—針對腦部處理子音轉換成母音的速度進行實驗—他們認為處理聲音轉換的速度下降,造成老人比較難以了解演說內容,在吵雜的環境中更是如此。

受試者是45位55歲到76歲的成人,其智商、教育程度、活動習慣大約相仿。其中15位未曾習樂,13位曾習樂1~3年,還有13位曾習樂長達4~14年,但他們成年之後都未持續修習音樂課程。

研究人員測試他們在安靜與帶有背景噪音的環境中對特定音節 (da) 的反應,發現曾受過4~14年音樂訓練的人,在兩種環境中表現都最為出色,他們能最快辨別出從子音 (duh) 到母音 (ahh) 的轉換,而這是理解字義的關鍵之一。

研究者寫道,現在他們終於發現,非只畢生習樂者受惠於此,這種情況也發生在早早學過音樂,但已40年沒再拿起樂器的人身上!

克勞絲與她的研究夥伴們推論:生活中經驗的累積,使人能將語音逐漸拼湊成語義,而音樂訓練能使人將聽覺系統對聲音的反應置於首要地位,使其更加靈光。

研究者希望他們的發現能鼓舞致力於校園藝術教育的人們,至少研究結果顯示:音樂訓練絕非可有可無的裝飾品,它對腦部發展大有幫助,而且與我們終生相隨。

新聞來源:psmag

圖片來源:翻攝網路

自《MUZIK》(2014-04-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