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education blog shares various horizons of music in order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usic education. Being devoted to music education for 19 years, Carol Ng has established her private studio at Adelaide, South Australia with an examination-standard Yamaha grand piano. In addition, Carol is keen on enlightening the next generation and advocating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music industry.
教育BLOG旨在推廣音樂教育發展,讓更多人認識不同的音樂領域;吳老師投身音樂教育十九年,於南澳洲的阿得萊德開設私人教室,並採用符合考試標準之Yamaha 三角琴教學,致力培育新一代音樂學好者及推動音樂行業的持續發展。
教育BLOG旨在推廣音樂教育發展,讓更多人認識不同的音樂領域;吳老師投身音樂教育十九年,於南澳洲的阿得萊德開設私人教室,並採用符合考試標準之Yamaha 三角琴教學,致力培育新一代音樂學好者及推動音樂行業的持續發展。
2013年7月1日 星期一
將孩子殺於萌時
陶傑在《「口才」問題》一文如是寫:「『口才』好,要自小有個性表現。譬如從小就喜歡對大人『駁咀駁舌』的小孩,必是口才天賦高的種子。但是中國父母教他們的子女順從尊長,『師道尊嚴』,即是不得反唇相稽。中國人唯一的口才,表現在政治表態之快狠準之上。」閱畢我就覺著似曾相識。
「反傳統」、「多嘴」、「駁咀駁舌」、「口水多過茶」的責難,年幼的我遭遇得相當多。四、五歲之前,大家都會覺著孩子可愛,因為精靈總比不精靈好,逗得大人歡樂,好歹就算是件有趣的玩物。後來,學得要上了,班上人數不少,大家的發言也就得自我控制。偏偏,孩子是孩子,這般道理是不懂的,於是勇於發問就成了擾亂班上秩序之舉。制度的錯,社會的錯,報應落在了異處。
守秩序和聽話的觀念開始被灌進孩子的腦裡。於是大家都越來越溫馴,聽到了鐘聲時,在課室內就得立馬伏倒桌上,在小息時就得把身體定格。少不得的是校規跟紀律。大人往往不把紀律的意義解釋清楚,只一味軍訓孩子,服從性第一,最重要是易於管教。大部分的大人都不會認識到,其實只要點清孩子的思路,囫圇吞棗的教育方式就非必要,人就會因為智慧而律己利人,道德自然會由智而生。
後來我終於成了個比較好的孩子。這裡的比較好,是與我的本我相比,而非其他孩子。大家都成了豬隻,他們是安靜的家豬,而我是間歇性吵鬧的會撒野的家豬。長輩好以入水能游及頭腦聽明為誘因,使孩子乖乖食蒸魚食青蔥,卻又不允許他們食太多生冷食物。於是我問,游泳的能力我是想要的,但為甚麼食三文魚刺身的功效就有別於蒸熟了的桂花魚呢?我不但得不到科學的答案,連答案也得不到。
覺得總是被打壓的鬱結積著積著多了,也就如他們所願地走入了他們認為反叛是必然的青春期。沒事沒幹不開聲,呆愣的待電腦前,一開聲就總是諸多辯駁。他們不知道我的生活,我的想法,我的學業。那時候跟家人的關係一日比一日差,為了不多起正面衝突,減少磨擦,我還自命理性地(如今想來仍然覺得理性)離家出走,騰出讓大家可以保持冷靜的空間。在這樣出走一回之後,他們出於怕事的心,也就少了迫我跟他們交鋒,而我也覺著客客氣氣的生活舒適。直至年紀再稍長一點,我把距離又拉回來,我知道他們育兒期間犯下的錯誤都是非自願的、無知無覺的,儘管大錯已鑄成,我怪罪他們也多餘。
所以現在的我是非常珍惜多言的孩子的。我一面竭力反對親友向孩子橫槍架向出頭鳥,迫孩子謹遵硬生生的「食不言,寢不語」教條,要孩子學懂「沉默是金」的無理,一面盡我能力解答孩子的疑難,直至他們把我身上能給的知識吸收個夠。家長的知識有限不是罪,愛因斯坦的學問也不能包羅萬有,但愛死命的攬緊父母權威的一堆,往往會以老成的心度稚子之腹,結果要不是以一個錯誤的答案隨意搪塞,就是把孩子的好奇批成惡意的、對人不對事的、目無尊長的無禮頂撞。這樣一個禮字重重的往下砸,像馴獸一樣。孩子童心不泯滅,才比小說更離奇。
對待初生之犢,我實在是愛護有加的,畢竟,我是過來人。我希望還小的和還未來到這個世界的,可以免受被思想閹割之禍。因為現實是,連自己的人生意義和道德原則也弄不清的所謂大人太多,生兒育女供書教學於他們而言,根本是不可能做好的任務。換言之,他們說自己是經過深思熟慮才決定怎樣怎樣,其實都不過是短視的結果。別說思想閹割,適當地解除性別定型,說少幾句「男仔唔可以喊」同「男仔唔好揀粉紅色」,讓孩子得到自由和開放的價值觀,已經非常困難,有所謂理知的人也未必能好好駕馭。所以我一直勸人不要輕言生育。因為生育這個道德責任,背負的,不是某個家長或某個家族,而是整個社會。而失敗的例子,因為無法人道毀滅或安樂死,結果只可擔當比較不失敗的例子的踏腳石的角色,苟延殘喘地活下去。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