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education blog shares various horizons of music in order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usic education. Being devoted to music education for 19 years, Carol Ng has established her private studio at Adelaide, South Australia with an examination-standard Yamaha grand piano. In addition, Carol is keen on enlightening the next generation and advocating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music industry.

教育BLOG旨在推廣音樂教育發展,讓更多人認識不同的音樂領域;吳老師投身音樂教育十九年,於南澳洲的阿得萊德開設私人教室,並採用符合考試標準之Yamaha 三角琴教學,致力培育新一代音樂學好者及推動音樂行業的持續發展。

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

音樂課助人突破階級困境:足量才有效

音樂課助人突破階級困境:足量才有效

已有許多證據顯示,貧窮造成的持續壓力會阻礙腦部發育,但新的研究也指出,弱勢孩童如果參與「趣味的挑戰」,將能逐漸強化其神經發展,而這種「趣味的挑戰」就是音樂課。

該研究發現,居住在洛杉磯幫派興盛區的6~9歲孩童中,參與自由音樂建構課程達兩年者,處理特定音節的速度比其它較少受到音樂訓練的同儕要快。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美國西北大學Nina Kraus教授認為:「這份研究顯示社區音樂計劃能夠重塑孩童的腦部,優化處理聲音的過程,而這能增進學習與語言使用的技巧」,此報告已見於神經科學學刊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

研究團隊追蹤44位洛杉磯公共學校的學生三年,他們都居住在幫派出沒的地區。其中有18位學生在第一年參加了Harmony Project音樂訓練計劃,經過約半年的入門音樂課程 (每週兩次、每次一小時的基礎課) ,再進入分組樂器課程,另外26位學生則在一年之後才開始基礎音樂課程。

每學年終了時,這些學生都要參加神經生理學測試,研究者從中了解他們的腦部能夠多快分辨ba與ga兩種聲音的差異。他們發現:「經過兩年訓練的孩子在分辨音節的神經反應上大有長進。在兩組學生之中,受到較多的音樂訓練者,其神經功能也隨之增強。這顯示音樂訓練能夠轉化到非音樂方面的整體聽覺上,並能自然影響其對聲音的處理過程。」這種進步對日常生活的溝通多有助益。

以往的研究顯示,在群體中比較擅於閱讀及在噪音中聽力較優異者,在神經系統上對於上述音節都有更強的區別能力。這份研究因此也說明了社團及聯課活動中的音樂課程能夠增強神經系統功能。

更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發現,這種效果在受試者接受滿兩年的訓練後才會顯現,如果課上得不夠多,是沒有用的。
自《muzik online》(18/9/20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