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education blog shares various horizons of music in order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usic education. Being devoted to music education for 19 years, Carol Ng has established her private studio at Adelaide, South Australia with an examination-standard Yamaha grand piano. In addition, Carol is keen on enlightening the next generation and advocating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music industry.

教育BLOG旨在推廣音樂教育發展,讓更多人認識不同的音樂領域;吳老師投身音樂教育十九年,於南澳洲的阿得萊德開設私人教室,並採用符合考試標準之Yamaha 三角琴教學,致力培育新一代音樂學好者及推動音樂行業的持續發展。

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

教育有心人﹕「曾遇逆境,才懂珍惜」 拔萃男書院校長談音樂教育


【明報專訊】廿年前,在學校裏懂得彈鋼琴的同學屈指可數,可說是老師的寵兒,總會被其他同學投以欣羡的目光。隨着社會愈來愈富裕,現代的孩子要上排山倒海的樂器班,當中很多是被強迫學習,他們根本不稀罕。

拔萃男書院校長鄭基恩認為,面對過逆境的孩子,才更懂得爭取與珍惜機會。他寄語家長,「容許孩子有失敗的空間」,就像他年少時,因變聲無法繼續參與歌詠團,便向老師自薦做指揮;後來更因家境問題而險些要放棄升學,但亦無阻他的音樂路。

 
拔萃男書院校長鄭基恩年少時遭逢家境突變,亦無阻他繼續進修音樂,他認為,面對過逆境的孩子更加堅毅。(林俊源攝)   
按圖觀看下一張
 

鄭基恩校長是拔萃男書院舊生,自小喜愛音樂,1990年代大學畢業後便回母校教音樂,帶領過多個樂團,更曾奪得國際級比賽的指揮大獎,至2012年升任男拔校長。鄭校長的人生路看似康莊平坦,但遇過的挫敗亦有不少,可幸對音樂的堅持,才讓他走出了自己的人生。

因變聲退出歌詠團 自薦指揮
鄭校長生於典型中產家庭,從小便參加不少課外活動,例如香港兒童合唱團、鋼琴、長笛等。當年孩子間的競爭遠不如現在激烈,也不流行什麼名師指導,大家都是到價格相宜的音統處(即現時音樂事務處)參加,鄭校長笑言﹕「以前家裏的鋼琴都是走音的,當然不及現在的小朋友talented。」

直至升中,家庭經濟環境出現變化,如非必要的開支都要省下來,「合唱團逢暑假的外國演出都無法參與,看到其他小朋友興奮地談論旅程,難免有點失落」,樂器班亦要暫停,「爸爸着我專心讀書」。最後只可參加歌詠團一項活動,中四時卻因變聲而被迫退出,難道就此要與音樂絕緣?
 
 
鄭校長早年於拔萃男書院任職音樂科老師時,曾獲國際級音樂比賽的指揮大獎,亦帶領校內樂團奪得多個獎項,從中更與學生建立了深厚感情。(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按圖觀看下一張


「當時想,不能再唱,那可以做什麼呢?於是『傻下傻下』問老師可否讓我指揮,他竟然一口答允,更安排了一團60人的合唱團給我帶領」。他說,慶幸學校願意為學生製造機會,將樂團的分部練習交由高年級「大佬」帶領,回想起來,對學生而言是一個很好的成長機會。

停學打工 終赴美讀音樂
直至中學畢業,一心打算修讀音樂的他,需停學打工。「早上在寫字樓上班,晚上幫人補習,起初計劃打工半年便可繼續學業,後來變成一年。當時我想,會否一年又一年,就這樣一輩子呢?」輾轉間得到親人的幫助到外國升學,鄭校長說自己當年並沒考慮得很周詳,「找到一間美國較偏遠的大學,聽聞音樂系不錯,學費負擔得起,就跑過去了」。

 
鄭校長升任為校長後,仍在公餘時繼續指揮校友歌詠團。(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按圖觀看下一張


寄語家長 「容許有失敗空間」
他的求學時期總是見步行步,升學決定又好像帶點倉卒,與現今家長為孩子訂下的周全人生計劃迥異,「現今孩子甫出生,父母就為他計劃好24年。由幼園入小學,到上心儀中學,又要入最top的一班,再到中三選科,就像每一步都不可出錯;但是否大家的每一步都要這樣?」鄭校長又說,24年後的路,孩子們需獨自走,很多生存的技能,如待人接物等,都得靠自己發展,而挫折則令孩子更堅毅,「當時家庭的掙扎,讓我細心想想之後如何做得更好,調整自己變得更強」,他說,「父母應容許學生有失敗的空間」。

大學畢業後,鄭校長回母校教音樂。他憶述,1990年代學校投放在音樂的資源不及現在多,沒有聘校外教練、名師等外援,他一人要帶領8隊不同組別的合唱團與管弦樂隊,雖然忙碌,但亦有好處,「學生由低年級開始就由我帶,更能跟進他們的進度,亦能建立較緊密的關係」。他曾帶領樂團多次勇奪殊榮,靠的就是與男孩們來一場Men's talk,帶領他們投入音樂的意境中。

與學生Men's talk 投入意境
鄭校長印象最深刻的一首歌是That I shall never look upon thee more,講述一名詩人患上絕症,深怕未能趕及離世前將腦中的靈感創作成詩,更不捨與愛人永別。當中的細膩思緒,十五六歲的男孩未必理解,「太複雜的情感,他們難以掌握,我會問他們有沒有心儀的女孩,叫他們想像即將畢業,要到外國留學,要分離了」;又例如另一首《兵車行》,「一提到打仗,男孩子便聯繫到雄赳赳;但此曲想表達的是﹕不想打仗,婦人在哭,田都荒了。所以歌聲不能只有氣勢,而是要帶點哀傷」。每次練習的交談,都是很有畫面的,「當然技巧亦要教授,例如換氣、姿勢,但體會到歌曲的意境,沉重或是輕鬆,身體就能隨之律動」。

談到喜歡的音樂類別,鄭校長除了心儀古典音樂家如布拉姆斯、馬勒、貝多芬等人的作品,亦愛林子祥和Beyond的流行曲,陳奕迅的亦有聽,「然後便脫節了」,他笑稱。(林俊源攝)

按圖觀看下一張


男孩寡言 更需音樂抒情
對鄭校長而言,音樂是「高層次的語言」,將難以用言語表達的想法展現,對成長尤為重要,特別是男生,「一般來說,男仔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女生弱,又或是他們較寡言,最常說的就是『心照』,表達情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憤怒」。音樂令他們多了一條渠道去抒解心中的鬱結、傷感,「整理複雜的思緒」。

然而,對大部分父母而言,這種虛無的心靈滋養,怎比得上一紙證書來得實在?鄭校長則認為,學音樂,某程度上需要逼迫,「孩子有太多引誘,打機、遊樂」,練習過程縱是辛苦,但音樂的技巧卻能伴隨一生;不過,逼迫只是過程,「父母的支持多了,相對地孩子的主動性就會變低」,他說,同時亦要看孩子的天分與興趣,「在升中面試,10個考生有8個都是鋼琴8級,但多談幾句,便知道他們是否打從心中熱愛音樂,若不是,其實級數亦沒什麼作用」。

雖然鄭校長今天已沒在校內指揮樂團,但公餘時仍定期指揮校友歌詠團。對歌詠的熱情不曾減卻的原因,相信是音樂已成為他抒發情感的窗口,而非級數或獎項了。

文﹕鍾家寶
圖﹕林俊源、受訪者提供

自《開心爸媽》(2015年6月9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