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education blog shares various horizons of music in order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usic education. Being devoted to music education for 19 years, Carol Ng has established her private studio at Adelaide, South Australia with an examination-standard Yamaha grand piano. In addition, Carol is keen on enlightening the next generation and advocating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music industry.

教育BLOG旨在推廣音樂教育發展,讓更多人認識不同的音樂領域;吳老師投身音樂教育十九年,於南澳洲的阿得萊德開設私人教室,並採用符合考試標準之Yamaha 三角琴教學,致力培育新一代音樂學好者及推動音樂行業的持續發展。

2015年9月30日 星期三

作曲巨匠來港指揮香港小交響樂團



  【101藝訊】彭德雷茨基 (Krzysztof Penderecki) 是當代最具影響力作曲家之一,音樂成就超越半世紀,曾獲超過40個音樂大獎,合作過的著名樂團及音樂家不計其數,更獲得波蘭、德國、法國、意大利及日本等多個國家頒發榮譽獎項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等。彭德雷茨基首度與香港小交響樂團合作,在今年世界文化藝術節的香港小交響樂團音樂會中,親自指揮他的第二小提琴協奏曲,「變形」及蕭斯達高維契的第15交響曲。
  82歲的彭德雷茨基為音樂貢獻良多,年輕時為歐洲前衛音樂先驅者之一,其革命性之創新作品震撼世界,將現代音樂重新定義,在歷史中寫下新時代的一頁。著名作品如《廣島受難者的輓歌》、《聖路加受難曲》、《螢光》、第一弦樂四重奏、第八交響曲等均影響後世至深。而不少電影更以他的作品為電影配樂,例如為弦樂而作的《多形異象》就成為經典驚慄片《閃靈》及《驅魔人》的電影主要配樂。
  在他的100多首作品中,第二小提琴協奏曲是彭德雷茨基的晚期大作,創作於20世紀末,當中可見作曲家帶新浪漫主義色彩的美學追求,結合前衛與傳統,獨具匠心,技藝高超而感情真摯。小提琴各種高超技巧在此作中表露無遺,炫技中蘊藏著內省哀慟的情感,而管弦樂配器處理大膽而又細膩,色彩層次極豐富,是現代協奏曲中的絕對經典。樂曲由小提琴天后穆特首演、1999年獲得格林美最佳古典現代樂曲獎,這次由大師親自指揮,樂團首席格德霍特 (James Cuddeford) 擔任獨奏。下半場他還會指揮樂團演奏蕭斯達高維契的第15交響曲。
演奏會資料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場次:2015年10月24日 (六)晚上8時
門票於城市售票網發售

自《101藝術新聞網》(2015年09月23日)


Shostakovich - Symphony No 15 in A major, Op 141 - Haitink

帶您聽懂「奏鳴曲式」!

如果您常去聽古典音樂會,您一定曾經在節目單裡看過「奏鳴曲」這三個字,但整場音樂會聽下來,您可能也不覺得那首「奏鳴曲」跟其他的曲子有什麼不一樣,所有的曲子不都是演「奏」之後就會「鳴」出來了嗎?

其實,一開始還真的就是這樣

「奏鳴曲」(sonata,複數為 sonate)這個字,是從拉丁文和意大利文的動詞「sonare」變來的,而 sonare 基本上就是「發出聲音」的意思,所以人們最一開始使用「奏鳴曲」這個詞的意思,就是泛指「所有經過演奏(而非唱歌)而發出聲音」的曲子,到古典時期之前都是這樣。
到了大約十八世紀中期,「奏鳴曲」這個詞有了更精確的意思,要稱作「奏鳴曲」的曲子,必須包含兩個條件:第一,它必須是「鋼琴獨奏、或鋼琴與另一樂器的二重奏」;第二,它必須有「超過一個樂章」。
關於奏鳴曲的事情先到這裡打住,如果您回頭看一下這篇文章的標題,您會發現我今天的任務其實是帶您聽懂奏鳴「曲式」,而不是奏鳴「曲」。就像「泰國芭樂」是「芭樂」而不是「泰國」的道理一樣,「奏鳴曲式」是一種古典時期之後,在奏鳴曲、協奏曲或交響曲的第一樂章中最常見的「曲式」、一種曲子段落安排的方式,而不是一種樂曲,小心別把這些名詞們搞混了。

就像是電影劇本一樣

我覺得,最簡單能讓您體會奏鳴曲式的方法,大概就是將它比喻成一個電影劇本了。
回想您最近看過的任一部電影,它在最一開始的時候在做什麼?絕大部份的電影在最開始都會交代一下故事的時間背景,以及讓主角們登場。主角通常很少會只有一個,就算是連《浩劫重生》(Cast Away)和《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這種一個人獨自在孤島或海上漂流的戲碼,也都還是至少會有兩個或以上的主要角色(《浩劫重生》裡有排球 Wilson;《少年 Pi》裡是老虎 Parker)。而且電影在一開始通常也會很鮮明地描述主角們的個性和價值觀,所以觀眾可以期待他們在接下來發生的劇情中,會怎麼處理事情。
主角都登場之後,接下來就是要來發展劇情了。主角們會歷經一場愛情故事、奇幻冒險、戰爭、間諜行動、三角戀情、生離死別之類的。在這段期間內,主角們之間會有很多互動,會遇到他們從來沒有遇到過的事情,去很多他們自己意想不到的地方。
電影接近尾聲時,焦點會再度回到主角本身,在歷經一大堆愛恨交織、血淚情仇之後,主角們的內心通常也會受到事件的影響,有了成長或改變。也許是原本青澀的,後來變得世故;又或是原本懦弱的變得堅強,最後再用一個漂亮有梗的方式收尾。

奏鳴曲式的三個階段

一個奏鳴曲式的樂章,差不多就像上面說的那樣。我們有一個第一階段稱為「呈示部」(exposition),在呈示部當中會出現兩個(通常個性上有對比的)調性明確的主題。然後第二階段我們稱「發展部」(development),在呈示部中出現過的主題,會以各種意想不到的方式互動,並不斷轉調來強化緊張度。最後一個階段則是「再現部」(recapitulation),這時呈示部的兩個主題將再次出現,但第二主題的調性會與剛開始時不同,最後再用個尾奏來達成具有說服力的結尾。

呈示部,兩段個性完全不同的主題

Wiwi 這次為您挑選的例子,是莫札特非常有名的《G 小調第四十號交響曲》的第四樂章,這個樂章的結構就是一個超級標準的、教科書型的奏鳴曲式。曲子的最一開始,就是第一主題的登場。
第一主題 我們的主角一號(第一主題),一開始由輕巧、向上的斷奏音型開始,但兩小節後就突然轉強,然後又突然轉弱,又突然轉強,整段都充滿著重音和力度突然轉換,加上調性上又是小調,聽起來應該是個暴躁的角色,我們暫時假裝它是個脾氣兇狠的大叔。(什麼?您覺得這段音樂明明就很優美,一點都不暴躁阿!相信我,以 1788 年當時的標準來說,這個已經相當暴躁了。)主角一號這麼暴躁的話,我們的主角二號在個性上應該就要有強烈的對比,才能達成平衡。
第二主題主角二號(第二主題)果然如我們預期般地、與主角一號的個性完全不同。整段音樂是在大調,節奏感沒有那麼強烈,力度上也柔弱許多,感覺像是個天真無邪、出場時背景還會有花朵的可愛小妹妹。


聽眾需要時間來轉換情緒

暴躁大叔和可愛小妹妹這兩個高對比的主題,如果是緊接在一起出場的話,聽眾可能會來不及轉換情緒,所以通常奏鳴曲式在兩個主題中間,都會插入一段「連接段落」(transition)。而在第二主題結束之後,會再用一小段額外的音樂來結束整個呈示部,我們稱之為「小尾奏」(codetta)。連接段落跟小尾奏的音樂,通常都沒有明確好記的旋律,所以我們比較不會把這兩個中介段落跟主題混淆。
我們現在來聽一次完整的呈示部,您將會依序聽到「第一主題」、「連接段落」、「第二主題」和「小尾奏」,試試看您能不能辨識每一個段落吧!
整個呈示部這就是一個奏鳴曲式樂章的的第一個階段 – 「呈示部」。一般來說,整個呈示部會重複兩次,所以你才比較能夠記得主角長什麼樣子,不過並不是所有的演奏版本都會這樣做。

然後未知的冒險就要展開了!

在呈示部裡,把兩個主題都完整介紹過之後,下一步就是主角們要開始奇幻的冒險了!在奏鳴曲式裡,我們把這個部分叫做「發展部」,發展部的重點,就是要將你剛剛聽過的主題,除了加入新的素材外,並用各種作曲手法(包括轉調、重疊、改變聲部結構、模進等等)延伸它們。另外一個發展部的特色是調性會非常不穩定,你幾乎很難在發展部當中聽到一個明確的終止式。調性一直不確定,會累積聽眾的緊張感,讓聽眾一直期待緊張感到底什麼時候才能釋放掉。
因為這首曲子的整個發展部,幾乎都是建立在第一主題的音型上,所以您一定要先跟這個主題很熟,您才比較容易聽懂接下來莫札特在做什麼。我現在先用鋼琴彈第一主題的第一句給您聽,請播放以下的音樂檔超過五次(拜託,別偷懶),把這個音型深深印在您的頭腦裡。
呈示部第一主題鋼琴版
發展部的一開頭,第一主題的音型再次出現,但後面馬上接到了一些奇怪的音。

呈示部第一主題接下來的音樂,莫札特將第一主題的音型一下子放在高音(長笛)、一下子中音(弦樂)、一下子低音(低音管),也稍微相互重疊,好像在東奔西跑搜尋著什麼,卻又找不著的感覺。
重疊部然後莫札特決定要緬懷一下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所以他將第一主題的音型延伸,寫了一小段很類似巴哈賦格的音樂。
多聲部再接下來,莫札特繼續堆疊第一主題的音型,這一次排列的時間差更加緊密,和聲上也更加緊張,音樂似乎進入了最慌亂的狀態。
第二次重疊之後,散落在高低各聲部的第一主題音型,好像比較合群了起來,開始有了一致的節奏,決定朝向一個特定的方向去。
比較合群這一連串的混亂終於接近尾聲,莫札特最後用鏗鏘有力的五個和弦,把壓力全部釋放掉⋯⋯了嗎?
假終止


你以為要結束了,但是還沒有⋯⋯

什麼?主角們原本覺得已經打敗大魔王、冒險已經結束了,但沒想到大魔王居然還沒死!莫札特在這裡運用的手法稱為「假終止」,簡單地說就是寫作一串和弦序列,讓聽眾覺得一段音樂即將要結束了,但卻在最後一個音用了意想不到的和弦,大家預期的結尾並沒有發生。
我接下來彈兩個片段,第一個是如果真的要結束的話應該要使用的和弦,第二個則是莫札特在此處使用的假終止。
真終止,鋼琴

因為剛剛的終止是假的,所以莫札特決定繼續第三次堆疊第一主題的音型,讓主角們繼續奮戰,這一次在段落最後,停在一個聽起來很像「還沒結束」的和弦。
發展部,最後一段
總結來說,整個發展部的內容就是利用各種莫札特想到的方式,堆砌第一主題的音型(可憐的第二主題,在發展部裡被冷落了),中間做了一個假結尾之後繼續堆砌第一主題,最後結束在一個未完成的和弦,仿佛在問「結果怎麼樣了呢?」的感覺。我們現在來聽一次完整的發展部,看看您能不能辨識出我剛剛提過的每一個細節。
整個發展部


所以⋯⋯結果到底怎麼樣了呢?

終於,一分多鐘的混亂總算結束,我們再度聽到了最初第一主題(熟悉)的聲音,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這就是奏鳴曲式的最後一個階段 – 「再現部」。曲子一開始的主題再現,冒險結束,主角的生活終於回歸正常。
再現部的流程,基本上和呈示部一樣,都是「第一主題→連接段落→第二主題→尾奏」的順序。
詳細地來看,再現部第一主題與呈示部時幾乎相同,除了缺少反覆外,完全沒有其他修改;但原本很優美快樂的第二主題,因為在發展部的時候都沒有到莫札特用到,所以第二主題不太開心,就在再現部時變成有點憂鬱的小調了。(?!)
很顯然地,第二主題後來變成小調當然不是這個原因(笑),而是因為奏鳴曲式有一個固定的轉調模式,不過在這篇文章不適合扯到複雜的樂理問題。

因為第二主題的調性不同,所以前面的連接段落也連帶稍微做了一些調整;而第二主題之後的尾奏,也因為要用來結束一整個交響曲,莫札特將它加長了一些,讓結尾更具說服力。

從頭到尾,整個樂章聽一次!


以上,這就是一個奏鳴曲式樂章的必經路程,最後我們來不間斷地聽一次整個樂章吧,我會在音樂進行當中,指出每一個我在本文提到的段落,也謝謝您收看這篇文章囉!

自《WIWI STUDIO》

孩子學好音樂的秘訣

三歲小孩或許連筆都未必拿得穩,如何拿弓拉奏小提琴?國際知名的日籍小提琴家西崎崇子說:「有何不可?只要父母肯和孩子一起投入學習,四歲已可拉奏巴哈名曲。」
 
憑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揚名國際的小提琴家西崎崇子,同樣也是一名母親,對於如何讓孩子認識音樂、愛上音樂,自有一番獨門心得,秘訣在於:父母和孩子齊齊學音樂!
 
與音樂一同成長
如何讓孩子愛上音樂?這裡說的,是讓孩子喜愛音樂的竅門,並非讓孩子成為音樂家的捷徑。西崎小姐教路,這就必須讓BB「與音樂一起成長」,越早開始越好,讓他從小習慣將音樂融入生活。這很關乎父母的參與,多在家中播放不同種類的音樂給BB聽,如能同時向BB說明演奏的樂器效果更好,例如「這是喇叭聲,非常響亮」、「這種舒適的聲音是笛子呢」,與BB一起細聽美妙旋律,是很好的親子活動。
 
父母也能做音樂教師
長居本港的西崎小姐,擁有一間小提琴教室,專為兩歲半以上幼兒而設的小提琴班,開宗明義需要父母與孩子一起上堂,在收學生前,也必先和孩子的父母面試,確保其中一位家長能與孩子一起學習。為何有此規定?原因是父母需肩負起家庭音樂老師的重任。幼童的集中力非常短,在堂上未必能耐心聽指示,故在教導孩子的同時也教導父母,下課後家長就可在家幫助孩子正確練習了,孩子和自己學到音樂,同時增加親子交流,可謂「一石三鳥」。西崎小姐補充,即使父母對音樂全無認識也不要緊,大可以和孩子一起由零開始。
 
正面支持鼓勵孩子
單單責罵是不能教好孩子的,經常鼓勵、給小禮物讚賞他的努力來得更有效。西崎小姐說,在學音樂的過程中,必會遇到困難想放棄的時候,父母可在旁鼓勵孩子,例如練成某一段樂章,就有小貼紙做獎品,這方法出奇地有效。總之,家長應給予正面的支持,而非先失耐性發脾氣,但當然在適當時也要給予適量的逼迫。
 
學音樂=學禮貌
因多年學習音樂的關係,或許也與日本人的傳統習性有關,西崎小姐優雅的舉止、彬彬有禮的態度令人印象深刻。對於年幼的學生,她會嚴格要求小朋友遵從禮儀規矩,學生在上課前後必須九十度鞠躬三秒向導師問好,也教孩子在與人溝通時,必須要有眼神接觸才算有禮貌。她自言,這能改善很多「大少爺」、「小公主」的野蠻態度。
西崎小姐的兒子已長大成人,她強調打從兒子出世開始,就沒有讓孩子成為音樂家的念頭。縱使如此,兒子也拉得一手優秀的小提琴,這與父母都是音樂發燒友有莫大關係,家裡一天到晚都充滿著美妙的旋律。不過兒子到中學時,被朋友笑他拉小提琴很「乸型」,所以轉而去學結他這種他認為更有「男子氣慨」的樂器。
「但我一點也不感到失望,畢竟他已學懂欣賞音樂。只要是兒子喜歡的,就由他去做吧!」有這樣開明自由的母親,她的兒子必定非常幸福。
 
最先應學小提琴
三、四歲幼童是開始學習樂器的最合適時期。西崎小姐建議各位媽咪,如非孩子有指定想學的樂器,可由難度最高的樂器──小提琴學起,因小提琴比鋼琴等其他樂器更能訓練聽覺、集中力、協調能力。學懂小提琴,將來學習其他樂器便更易上手,即使孩子手指不算長也沒有大問題。
 
 
「和音樂一同成長的孩子,事情會做得比其他人好,生活也會更美好;練習音樂鍛煉得來永不放棄的性格,是成大器必備條件。」
 
轉載自《 Babynews 親子雜誌》(2011-05-20 )
 
 
 
 

Fun score to download

Tchaivosky: Swan Lake
Level: For beginners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1h0DLxRc2cXLWYzYlM0SGNVc2M/view?pli=1
 
 

學會這四點,孩子學琴絕不會半途而廢!

學會這四點,孩子學琴絕不會半途而廢!
1.不要讓孩子恐慌鋼琴要好過很多樂器
千萬不要對孩子說,學鋼琴多難多難,多苦多苦,回頭琴我給你買回來了,你要是不好好學,我就怎樣怎樣之類,孩子會有退縮的心理,會害怕,先入為主的覺得學琴是件痛苦的事。其實鋼琴在所有樂器裡相對是比較容易入門也比較容易做興趣引導的,所以不要有鋼琴很難學這種誤區。

2.要講究效率不宜單純看時間
不要以為孩子練琴就該一坐一個小時以上,一個成人都未必能堅持每天做一件枯燥的事情認真的堅持一個小時,何況孩子。其實,啟蒙時期的鋼琴作業量並不大,孩子如果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為什麼一定要拖延到一個小時呢?隨著孩子年齡增長,作業壓力會越來越大,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強制規定孩子的練琴時間,那麼就會出現家長們最怕的“磨洋工”現象,以至於沒有時間彈琴或者根本彈不完,或者越彈越慢。我們需要的是效率,儘量讓孩子在最短的時間內有最好的效果,先從三五分鐘開始,然後隨著老師作業的增加,曲目難度的增加,慢慢的不知不覺的增加時間,我們要的是效果,而不是比誰付出的時間多,如果養成了磨蹭的習慣,孩子會在學習上效仿,改起來就更難了。

3.積極應對瓶頸期寧可做改變,也不要放棄
鋼琴學習每個階段都會有瓶頸期,家長們應該事先就做好思想準備,厭學或者不想彈都非常正常,這個時候應該多跟老師溝通,給予鼓勵,而不是覺得沮喪或者憤怒,要不斷的嘗試各種方法來調動孩子學習的興趣,只要他還願意上課,那就沒有什麼大問題,無非是出於惰性,不想練琴,或者是為難情緒,心理上會退縮,這時候要獎懲分明,給孩子提一點相對較容易做到的要求,許以獎勵,讓孩子有願意嘗試的可能。如果孩子根本就是不喜歡這門課,或者提出非常不喜歡自己的老師,那家長是否也應該考慮孩子的意見,畢竟,有時候,一對一的小課,老師和學生也是講究一定緣分的哦。

4.要多上臺表演不要只關注考級
不要羡慕別人那無數張的考級證書,考級其實跟學校的考試一樣,只是一個衡量標準,且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建議在適當的時候盡可能的給孩子提供上臺的機會(當然需要老師的配合),小的彙報,社會上的比賽和交流活動到專業性比較強的全國比賽,都是孩子非常好的老師,鋼琴是一門表演藝術,孩子走上舞臺,需要長時間的練習,需要克服自己緊張的情緒,當他收穫了掌聲和肯定的微笑,這是對他學琴的最好的鼓勵。等到他在鋼琴上找到了自信,這門藝術就成為了他的驕傲,他快樂的資本,他不會輕易給自己放棄的理由,相信家長們的理想也基本實現了。

其實這些並不難,最難的在於做家長的你是否已經擁有了永不放棄的信念,你的堅持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轉載自《當鋼琴遇上 調音師》

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三對二節奏的練法?

最近我在練 C# minor 的蕭邦夜曲,但是我被三連音對 2 個八分給卡住了,可不可以幫幫我?

基本上三對二的練法,就是先要知道 3 和 2 的最小公倍數是 6,所以 Wiwi 會建議您先數 6 拍(或說把一拍分成六拍),您的三連音那隻手會彈在第 1、3、5 拍,八分音符那隻手會彈在第 1 和 4 拍,如下圖,黑色方塊代表彈下的時機:
三連音
■□■□■□
■□□■□□
八分音符
在初期先用這個公倍數的方法一直不斷重複彈,主要的目標是訓練您的手習慣三對二的動作。當動作成為習慣之後,您將漸漸地不需要靠著數拍子也可以彈,然後您就可以彈奏很自然的三對二節奏了。

自《WIWI STUDIO》


Polyrhythms: 2 against 3 and 3 against 2

小耳症音樂家勇敢逐夢,真實故事搬上大銀幕

小耳症音樂家勇敢逐夢,真實故事搬上大銀幕

 



【小耳症小常識】
小耳症是先天性顱顏缺陷,可能包含耳部缺陷、半邊臉部器官歪斜、唇裂等,大部分是由突變造成,發生機率約為二千分之一,產檢也極難篩檢,但小耳症不會影響幼兒的生長發育,也不至於嚴重影響學習,父母不必過於憂心。一般來說,單耳小耳症另一側耳朵聽力大多正常,對聽力、語言發展不會有太大影響,但若是雙耳小耳症就會嚴重影響聽力,需要配帶助聽器並進行復健。

資料來源:認識小耳症

圖片來源:電影海報
 
自《MUZIKAIR閱讀》
 
 

新研究證實 學音樂增進學童腦力

 

 
新研究證實 學音樂增進學童腦力

想讓小孩子的語言能力變好嗎?那就讓他學個樂器吧!

最近德國研究人員發表的一篇論文就暗示這樣的結論;這項研究既證實又加強了先前在加拿大和香港進行過的研究。不論在何種文化下,學習樂器的小孩子有更強的語言記憶能力。

由羅登(Ingo Roden)率領的德國奧登堡大學(Carl von Ossietzky Universität Oldenburg)研究團隊指出,他們在長達一年半的研究裡,發現「音樂才能對口語表達和語言處理能力有正向相關的作用」,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學術期刊《心理學前線》(Frontiers in Psychology)。

這項研究的對象總共有73位七歲和八歲德國小學學生(37位男生、36位女生),來自七所不同的小學,其中25位學生除了接受比學校音樂課程之外,還需額外接受更進一步的音樂指導,每週上一次45分鐘的課,學習自己喜歡的樂器(有吉他、小提琴、大提琴、長笛、小號、豎笛和鼓)。每間學校的實行細節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學生都接受各別指導,最多不會超過五個人一起上課,而且老師也要求他們必須回家練習。另外有25位孩子來自「兩間強調自然科學的學校」;他們在同樣一年半的期間內接受「加強的數學和一般課程訓練」。最後的23位小孩子則沒有接受基本教材以外的課程。

研究開始的時候,所有的小孩子都接受一系列的測驗,來評估視覺記憶和語言記憶。在語言記憶方面,小孩子必須在聽到15個單字之後馬上復誦,過25分鐘之後再復誦一次,最後要在30個字的清單裡把這15個字選出來。

分組實驗經過一年半後,研究人員觀察指出:「和自然科學組和控制組的孩子相比,接受音樂訓練的孩子在所有的語言記憶項目裡都有更大的增長」,而且「經過調整模型數據以反映個別智商和年齡差距」之後,這些增長都還在,更會伴隨時間不斷進步。

雖然研究員不完全清楚為何會這樣,不過心裡大概有個底:「演奏音樂時,學童需要持續關注他們演奏的內容,我們可將這些內容是為一連串有意義的資訊『意元』(chunk)。這些意元包含的不是各自獨立的音,而是一個個群組的音,這些群組會組合成為有意義的旋律和樂句。」這和大腦處理個別音節(音節跟音符一樣,本身不具有任何意義),將之組合成為單字的方式相當相似。同時,這項研究的結果跟先前的研究一樣,發現這些小孩子的視覺記憶並沒有因此增進。

自《MUZIKAIR閱讀》(2013-01-15)

2015年9月23日 星期三

6 歲前學音樂,提升腦力最有效

6 歲前學音樂,提升腦力最有效

 

音樂比賽亂象,專家:音樂重修養,應紮實基本功

音樂比賽亂象,專家:音樂重修養,應紮實基本功

 

三個不可不知練習樂器的錯誤方法

三個不可不知練習樂器的錯誤方法

 

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大師親授五要訣,音癡也能成樂手

大師親授五要訣,音癡也能成樂手

 

數拍子!(五、除了 2、3、4 拍)

數拍子!(五、除了 2、3、4 拍)

 



自《MUZIKAIR閱讀》

2015年9月21日 星期一

(彈鋼琴時)把手弄壞的 6 種方法

練琴練得累得半死、不好聽、結束後手又發麻痠痛嗎?您可能正在把您的手弄壞而不自知。Wiwi 自己和我的許多音樂家朋友,都曾受到演奏樂器的職業傷害所苦,在這篇文章我要跟您分享 6 種彈鋼琴的人把手弄壞的方式,以及如何修正它們,如果您正在用我接下來提到的幾種方式彈琴,那麼 Wiwi 會說您受傷是遲早的事,趕快把這些壞習慣戒掉吧!


本文提到的彈奏姿勢,是 Wiwi 自己彈奏時使用的方法,我認為健康的基本姿勢和觀念,應該是可以套用到所有人身上的。但 Wiwi 還是要提醒您,因為 a) 用文字和影片傳達彈奏姿勢,沒有辦法 100% 準確 b) 每個人的身體構造還是有一些些的不同,一定要先親自嘗試過我的每一個說法,確定覺得對自己的彈奏有幫助,再大量地應用到您的彈奏當中。

#1:「只」用手指彈琴

都已經是科技如此發達的 2013 年了,Wiwi 都還是偶而會聽到有「鋼琴老師把硬幣放在手背上,要我彈奏時不可以掉下來」的教法,據說這種訓練方式可以「增強手指的力道和獨立性」。

我覺得,這樣練也許真的可以稍微增加您手指的力道,但我會說不論您如何練習,光靠手指本身永遠都無法產生足夠的力道,而更有可能的是,您會因為過度使用手指而造成肌肉受傷。
IMG_6747
(又不是馬戲團表演,快把錢收回錢包吧!)
 
這種把手掌定在原地的彈奏方式,會迫使您完全使用手指來產生動能,而因為手指本身的質量並不夠大,所以您必須使用肌肉(也就是所謂的「用力」)去加速您的手指,才能讓它具有足夠的動能來推動琴鍵。一個簡單的國中物理課公式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mv2
Wiwi 不是物理專家,也許公式用得不是相當嚴謹,但基本上這個公式告訴我們的是,如果您只移動一小塊肉(只移動手指本身),質量 m 的數字就會變得很小,那麼您就需要用力收縮肌肉,來取得比較大的速度 v;反過來說,如果您移動很大一塊肉(至少整條前手臂),質量 m 的數字變大,那麼速度 v 不需要那麼大就足夠推動琴鍵了。
解決方式是,永遠不要讓您的手指孤立於手臂之外。在絕大部份的情況下,您的整條手臂都應該至少些微地跟著您的手指移動,去幫助或支撐手指推動琴鍵。我在以下的影片示範用 1 指和 2 指彈奏一個單音的情況,注意在錯誤的姿勢中,手指是如何被孤立的。



#2:過度彎曲手指

另一個關於彈鋼琴的傳統迷思是「手指要站好」。這句話雖然不能說是完全錯誤,但 Wiwi 覺得在盲目地遵從之前,您需要進一步了解「為什麼要站好」,以及「要怎麼站好」,才不會造成手更大的負擔。
把手指站好的最主要原因是「讓手自己支撐自己,所以我們不需要額外用力來防止手變形」。看下面的影片示範,如果我把手放得太平,琴鍵給我的反作用力會把我的手指從上方關節「翻開」,所以我必須額外出力去抵抗琴鍵的反作用力;另一個極端,如果我把手指完全垂直於琴鍵,琴鍵給我的反作用力會完全被我的骨頭頂住,所以我不需要做任何事,手就可以自動維持固定的形狀。

雖然好像以數學上來說,把手放到完全垂直是最容易傳遞力量的角度,但我們不可能把手放得這麼直來彈琴,所以我們需要一個折衷的角度來把手指「站好」。
錯誤的方式,是靠著「把手指勾起來」來站好。雖然這樣「看起來」是個好姿勢,但這樣子過度彎曲手指的動作,會造成手腕關節鎖死、不好活動,手腕不能活動的話,所有的負載就會又回到手指上面,然後產生剛剛 #1 的問題。
正確的做法,是把「手腕稍微往上提升、以及手臂稍微前推」來站好。這樣子不但我的手指可以有好的角度支撐自己,我的手腕也依然可以自由活動。

#3:同時把手指抬起來和彈下去

試試看您能不能做到以下三點:
1. 把你的頭向左轉。
2. 把你的頭向右轉。
3. 同時做 1 和 2 這兩個動作。
(如果你真的可以完成這三個動作,快拍下來放到 YouTube,你一定會紅)
我們的頭當然不能同時向左和向右轉。那是因為我們的身體有一條肌肉是負責用來把頭向左轉、有另一條是負責向右轉,而很顯然的這兩條肌肉不該被同時使用。如果您叫這兩條肌肉互相拔河,您就只會搞得大家都很累,然後頭還是卡在中間而已。基於同樣的道理,我們也不會想要同時把一隻手指抬起來和彈下去。
您可能會想,我怎麼可能會(笨到)叫我的手指同時抬起來和彈下去呢?事實上您可能一直都在這樣做,只是您沒有發覺而已。
我們的每一根手指並不是完全獨立的,當您嘗試抬起或彈下某一根手指時,它多少都會牽動到相鄰的手指。試試看把您的手放在桌上,然後嘗試抬起您的第 4 指,您應該會發現相鄰的第 3 和 5 指也會自然被牽動,這是完全正常的,您不需要、也不應該去抑制這樣的自然牽動。
如果您在抬起 4 指的同時,去抑制 3 和 5 指的自然牽動,由於「抑制 3 和 5 指」這個動作也會反過來牽動到 4 指,所以您就犯了「同時抬起和彈下手指」的大忌了。

我個人認為訓練「手指獨立性」是一個完全錯誤的觀念,因為人的手指本來就不獨立,而彈鋼琴根本也不需要您手指獨立(您需要的是好的移動路線和角度)。去過度強求手指的獨立性是一個違反人體工學、而且其實也不會對演奏有幫助的事情,所以大家請別再浪費時間,去練習像是《史密特預備練習》這樣的練習曲了。
schmitt

#4:橫向扭手腕

這是個簡單的祕訣:當你彈到一個「1 指或 5 指在黑鍵的和弦」時,記得把整隻手移往內側,而不要用橫向扭曲手腕的方式來彈。我接下來在影片示範正確的和錯誤的彈法:

如果您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彈的,現在就把這個壞習慣戒掉,您可能會驚訝光是修改這個小動作,就可以讓您的彈奏輕鬆那麼多。
在我的經驗中,許多人會養成這個扭手腕的習慣,是因為他們潛意識裡覺得「白鍵就是要彈外面」,忘記了其實白鍵是一長條的,在某些情況,彈白鍵內側是完全沒問題、甚至是必需的。試試看用右手 1-3-5 指彈 Bb-D-F 這個和弦,如果您手指的落點是類似 a 圖,您的手腕應該會不太舒服,比較正確的落點應該要類似 b 圖。
135
扭曲或壓迫手腕是造成腕隧道症候群的主因,每一個鋼琴家都應該小心!

#5:V 型手腕

另一個扭曲手腕的方式,是把手腕壓到非常非常低,形成一個 V 字型的狀態。有些人發展成這樣彈,是因為他們以為這樣是在「放鬆」,因為我把手「放鬆」了,所以我的手腕才自然垂下來。但事實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您任憑手腕被地心引力吸下去,您就得用手指那一端把你的手臂「扳住」,造成手指更難活動。

另外,長久以來維持 V 字型手腕也是一個壓迫手腕神經的動作,不論是在彈鋼琴、打電腦或任何活動,都別固定維持這個姿勢。不過也要特別說明,在彈鋼琴時,手腕的高度其實是會不斷變化的,如果手腕只是「偶而」來到稍低的位置,然後就回復正常順暢的角度的話,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6:印表機式移動

當您的手需要在兩個地方之間快速來回移動的時候,因為害怕彈錯音的心理,大部份的人都會傾向一彈完就快速移動,很早就把手放到下一個位置上準備。在慢速的情況,這樣的彈法也許沒有顯而易見的問題,但隨著速度加快,這種有如「噴墨印表機」式的移動方法,不但會讓您的手很快就非常痠,實際上也沒有增加準確率。
Untitled-#2
假設您用我說的「印表機移動法」彈奏以上的譜例,您的手會經歷過以下的步驟:
1. 彈低音
2. 一彈完就以最快的速度移往高音區
3. 在高音區的琴鍵表面煞車
4. 等高音和弦的拍子到達
5. 突然出力,彈出高音和弦
6. 一彈完就以最快的速度移回低音區
7. 在低音區的琴鍵表面煞車
8. 等低音的拍子到達
9. 回到第 1 步驟

正確的方法應該是:
1. 手先在空中,要彈低音的時候落地(所以您有地球引力幫您的忙)
2. 先知道離高音要出來還有多少時間,以很平均的速度和弧線路徑移往高音
3. 剛好在高音和弦該出來的時候才落地(所以您有地球引力幫您的忙)
4. 以很平均的速度和弧線路徑移回低音
5. 回到第 1 步驟

我接下來在影片示範錯誤的「印表機式彈法」,以及正確的彈法。

就像開車的時候急衝和急煞會比較耗油一樣,彈鋼琴的手部移動也是如此,在符合樂曲所需的速度下,尋求最慢的、恆定速度移動過程才是最省力的。

以上就是彈鋼琴時可以把手弄壞的(其中)六個方法,如果您有以上的壞習慣,今天就嘗試戒掉其中一個吧,您可能會驚訝,只是一點點小改變,就可以讓您的彈奏進步這麼多!

自《WIWI STUDIO》

少年球賽跌地腦震盪 復原後竟會13種樂器成音樂天才

少年球賽跌地腦震盪 復原後竟會13種樂器成音樂天才

 

 
自《MUZIKAIR閱讀》

數拍子!(四、不簡單的拍子)

數拍子!(四、不簡單的拍子)

 

 
自《MUZIKAIR閱讀》

2015年9月20日 星期日

孟德爾頌「新作」面世

孟德爾頌「新作」面世

 

 



新聞來源:limelight
 
自《MUZIKAIR閱讀》

手機鈴聲殺了海頓

手機鈴聲殺了海頓

 



自《MUZIKAIR閱讀》

十大不可不知練習樂器的要訣

十大不可不知練習樂器的要訣

 


 
自《MUZIKAIR閱讀》

數拍子!(三、滴答滴答)

數拍子!(三、滴答滴答)

 

 
自《MUZIKAIR閱讀》

2015年9月19日 星期六

我適合學鋼琴嗎?

這是「Wiwi 的學鋼琴完全指南」的第二篇文章。我們在上一章已經討論了為什麼要學鋼琴,以及鋼琴這個樂器的特點,在這篇文章 Wiwi 要解答您最關心的問題:「我適合學鋼琴嗎?」


我今年 XX 歲,學鋼琴還來得及嗎?

鋼琴一定要儘早開始學⋯⋯嗎?對於學鋼琴這件事來說,我覺得「率先起跑、贏在起跑點」的好處被大大高估了。我知道莫札特三歲就學琴、五歲就能作曲,但大部份的小孩都沒有莫札特的天份和熱情,就我的經驗而言,只有非常非常少的三歲小孩能在鋼琴課中有「任何」進度。其實等到小朋友的理解力更高一些,例如六到七歲再開始,進度並不會輸給較早學的小孩。

「宅」的特質:我覺得可以把樂器學好的人,多少都具備著一種「宅」的特質。因為學音樂是需要專心的、長時間的、獨自的研究和練習才能有好的學習效果。如果您或您的小孩,不是可以坐在一個物品前面很久,然後一直研究它的那種個性的人,可能就不是那麼適合學鋼琴了。

成人的手/腦/XX 已經定型,學不好了⋯⋯嗎?小孩比大人學得快,又是一個常見的迷思。我會說小孩子的身體發展、理解能力、人生經驗都遠遠不及大人,完全沒有理由可以比大人學得快,在我實際上的教學經驗也是如此。大人學鋼琴學不好的原因,其實是因為他們還有太多別的事情要做。(又稱「我今天好累/工作太多/還要顧小孩/還沒上 fb/想放鬆一下,明天再練吧!」症候群)

我的手很小,也可以學嗎?就像是長得高的話,對於打籃球一定會很有幫助一樣,有一雙大手的人,在某些鋼琴技巧上的確會比較容易。但手小的人也別灰心,能不能把鋼琴彈好的關鍵,還是在於您對音樂的理解及品味,Wiwi 也認識很多的,手很小但是非常優秀的鋼琴家喔。

我的家人/鄰居會嫌我吵,怎麼辦?我覺得家人的支持是學音樂很重要的條件之一,如果您的家人對音樂也非常有興趣,您的練習環境可想而知地會好得多。如果有怕吵到人的問題,數位鋼琴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我有時間練習嗎?

其實不是練多久的問題:在討論「該練多久」之前,Wiwi 要說真正重要的其實不是練習時間的長短,而是練習的品質。在練習的過程中,您需要有明確的目標,並且練習自我審視,找到並解決自己的問題,如果練琴的時候把大腦和耳朵關起來的話,就會變成只是在做手指運動而已了。

所以 Wiwi 你還是沒說我該練多久阿!我會說對於初學者來說,每日半小時的「專心且高品質的練習」就很足夠讓您有很大進步了。當您的程度越來越高,您也會需要更多的時間練習,因為您彈奏的音樂複雜度也變高了。我會說對於有意往專業方向走的學習者,每日 2-4 個小時是合理的練習量,業餘者的話 1-2 個小時也就很足夠了,您也許會聽說有些人每天練到 8-10 小時,不過我覺得超時練習會造成身體和腦力太大的負擔,不建議大家練這麼久。

如果您沒有時間常常練琴,先別考慮開始學琴:相信我,這樣對您和對您的鋼琴老師都好。沒練琴的學生,造就沮喪的老師,導致低品質的教學,然後學生沒有進步,更不想練琴,老師就更沮喪,惡性循環。

學鋼琴很貴嗎?

首先,先找到樂器:平台鋼琴、直立式鋼琴和數位鋼琴都是可以用來學習鋼琴的樂器,價格至低到兩萬元,至高到數百萬元都有,看您的需求而定。

維護費用:鋼琴的維護費用相當低,也沒有任何的消耗品,除了每半年到一年的調音和小整修,幾乎就沒有其他的費用了。

學費:從最便宜的音樂教室初級課程,到世界知名鋼琴家的大師班,學鋼琴的每堂課學費可低可高,不過學費不見得跟您學到的東西完全成正比就是了。

我需要多久上一次課?我會說上課的間距,要足夠您自行消化並練習老師上課所交付的任務。通常對於初學者來說,每週上一堂課是不錯的頻率。而對於中、高階者來說,因為他們面對的問題比較複雜,需要長時間的練習,而有許多小問題他們已經可以自行解決了,所以即使是每兩週、每三週,甚至每個月一堂課,都還是可以得到進步。

當預算不夠時,寧願選擇您覺得最好(即使學費較高)的老師,約定每兩週、每三週、甚至每月上一堂課,也不要因為想要上比較多堂課,而屈就比較差的老師。因為學鋼琴的進步,和您上課的次數並不成正比,您完全沒有理由去選擇糟糕的老師,因為糟糕的老師只是讓您彈得更糟糕而已。

讓您的鋼琴課值回票價,是您自己的責任:這表示您必需 a) 練琴 b) 在乎 c) 研究 d) 思考 e) 願意改變,如果您不做以上的幾件事,即使是最好的鋼琴家也沒有辦法幫助您。

自《WIWI STUDIO》

數拍子!(二、節拍器的傳說)

數拍子!(二、節拍器的傳說)

 

 
自《MUZIKAIR閱讀》

加拿大醫院 史坦威鋼琴不翼而飛

加拿大醫院 史坦威鋼琴不翼而飛

 

(圖片:commons.wikimedia.org;編譯:王年愷)
 
自《MUZIKAIR閱讀》

觀眾演出中錄影 鋼琴家憤而離席

觀眾演出中錄影 鋼琴家憤而離席

 



音樂節的發言人說:「齊瑪曼在演奏時發現,二樓觀眾席有觀眾持智慧型手機錄影,他立刻出聲阻止,不過觀眾不願意聽勸告。」齊瑪曼幾分鐘後回到台上向其他的觀眾道歉,並解釋自己為什麼會如此氣憤。他表示自己過去因為有人將他的演出上傳至YouTube導致他損失了不少唱片合約;當他和唱片公司洽談合約時,公司常會因「YouTube上已經有這首曲子」而拒絕錄製。

齊瑪曼說:「YouTube正在破壞音樂!」

魯爾鋼琴音樂節的總監弗朗茲‧歐納格(Franz Xaver Ohnesorg)對齊瑪曼深表同情:「這(在音樂會上錄影)和偷竊行為沒有兩樣。」,而將在下週於魯爾音樂節演出的鋼琴家賽巴斯蒂安‧柯納(Sebastian Knauer)也對此事件做出回應:「在音樂會上錄影的觀眾應該要被趕出音樂廳。」

埃森愛樂音樂廳(Essen's Philharmonic Hall)和多數的音樂廳一樣禁止觀眾在演出中拍照或錄影,但是管制上還是有難度「智慧型手機的體積太小了,觀眾在入場時很難檢查,並且在黑暗的音樂廳中很難找出是哪一位觀眾正在錄影。此外,很多觀眾似乎認為他們有購買音樂會門票,就代表他們有權利拍攝整場演出」魯爾鋼琴音樂節的發言人說,並表示音樂節將會正視這個問題,進一步討論後續還有碰到觀眾在演出中間攝影影應該要如何處理。


(圖片:www.musicaprogetto.org;編譯:MUZIK ONLINE)

自《MUZIKAIR閱讀》



Krystian Zimerman - Interview - 2013,09,23


 

當代作曲家 亨利‧杜替耶(Henri Dutilleux)

當代作曲家 亨利‧杜替耶逝世

 



杜替耶留下的作品雖然數量不多,但卻都是對樂壇有重要影響的曲目。最出名的作品當屬1970年,俄國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委託他創作的大提琴協奏曲《相隔如此遙遠》(Tout un monde lointain)。其他經常被演奏的曲目還包括由小提琴家艾薩克·斯特恩(Issac Stern)委託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樹之歌》(L'arbre des songes),以及2007年為了女高音芮妮·弗萊明(Renée Fleming)所寫的《時鐘的時間》(Le temps l'horloge)。

除了這幾首知名作品,杜替耶留下的創作還包括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作品以及鋼琴和聲樂作品,並且還曾在1953年創作了芭蕾舞劇。而杜替耶的一生獲獎無數,其中最為出名的莫過於在2008年由英國皇家愛樂學會(Royal Philharmonic Society)頒發的金質獎章。



自《MUZIKAIR閱讀》

 

2015年9月18日 星期五

擴闊孩子音樂眼界

父母如果想發掘孩子對音樂的興趣,其實毋須局限子女只聽某類音樂,應盡可能讓他們接觸更多種類的音樂,閒時帶孩子參加音樂會,擴閱眼界,是不錯的假日活動。以下經常接觸的音樂都很適合兒童:
 
古典音樂
小朋友都會喜歡古典樂柔和優美的旋律,一些有特定主題的樂章,更可增加對其他範疇的認識,例如韋瓦第 (Vivaldi)著名的「四季協奏曲」,以旋律表現春、夏、秋、冬四季的特色,父母可成為孩子的導聽,一邊聽歌一邊介紹四種季節的獨特風格、雷暴、風聲、雀鳥聲等大自然景象,加入故事情節,將表達的意思形象化。
 
兒歌、卡通片歌
現時流行的卡通片主題曲,大部份題材正面、旋律活潑、曲調柔和輕快,一般都可幫助兒童發展音樂興趣。
 
童謠
家傳戶曉的童謠如「月光光」、「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Old
MacDonald had a Farm」,內容多元化、旋律易記、歌詞易上口,帶給孩子歡樂的感覺。
 
民族音樂
不同地區都有其代表性的音樂,在音律、演奏的樂器、表達的內容等多方面,都各有特色,多聽不同地區的音樂,可感受各地文化,認識世界。
 
自《BABYNEWS親子雜誌》(20/5/2011)
 
Vivaldi - The Four Seasons (All Four Seasons)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 Nursery Rhymes with Full Lyrics
 
 
Old MacDonald Had A Farm & More Classic Rhymes! | 32 Videos | 58 Minutes Long | From LittleBabyBum
 
 
 
廣東童謠 - 月光光 (3'44)
 

為什麼要學鋼琴?

其實在九年前(2004)WiwiStudio 網站剛開張的時候,我曾經寫過一篇「學鋼琴是怎麼一回事」文章,但那篇文章在後來的網站改版時,被我覺得已經不合時宜所以移除了。但是我這幾年來還是不斷地接到「我適不適合學鋼琴」、「學鋼琴要準備什麼」、「要學哪種曲目」之類的詢問 E-mail,與其一封一封地回,我覺得我不如做一個學鋼琴完全指南,這樣以後我就可以回信說「請看這一篇」,也可以幫助到想學鋼琴的網友們,所以這篇新版的文章就誕生拉!


為什麼選擇鋼琴?

您真正該學的是「音樂」,而不是「鋼琴」:在決定開始學鋼琴之前,您一定要有這個最重要的認知。我們學習任何樂器的目的,都是為了學習活用「音樂」這個語言,所以我們可以使用這個語言來表達自己和與人同樂。鋼琴只是其中一種可以發出音樂語言的工具,我們練習鋼琴是為了「做音樂」,而不是為了學習某些特定的手指機械技巧。

所以如果您愛音樂,任何樂器、任何媒介都能夠達成目標:除了鋼琴以外,您還可以學唱歌、弦樂、木管、銅管、吉他、打擊樂,甚至是 DJ 唱盤或電子合成器,它們都是能幫助您表達音樂想法的工具。如果您不想透過自己的雙手演奏,您也可以學習作曲、指揮、錄音、混音,甚至是音樂程式設計,讓別人來幫您代勞。

不過,鋼琴的確有一些優於其他樂器的好處

鋼琴很視覺化:鋼琴鍵盤的一個鍵就代表一個音,而且用非常有邏輯、有規律的方式排列,所有的音您都可以一眼就看到,非常容易理解。我會說透過鋼琴鍵盤的思考模式來認識音樂理論,是最簡易的方式。

鋼琴是真正的複音樂器:如果您唱歌或吹管樂,您一次只能發出 1 個音,弦樂的話最多同時 4 個音,吉他能夠同時 6 個音。鋼琴有 88 個鍵,每個鍵帶有獨立的發聲體,所以理論上它能夠同時發出 88 個不同的音,這也是為什麼只有鋼琴可以表達最複雜的和聲,能夠同時扮演多種角色,能夠四手(甚至六手)連彈。

鋼琴有最廣的音域:唯一比鋼琴音域更廣的樂器,大概就剩下管風琴了。鋼琴有 7.25 個八度的廣闊音域,這使鋼琴能夠假扮許多不同的角色。在鋼琴上,您可以假裝自己是貝斯、吉他、小提琴、鋼片琴,或甚至是整個交響樂團。
demo1
萬用樂器:鋼琴幾乎可以在任何風格的音樂中使用,包含巴洛克、古典、浪漫、印象派、Rag-time、爵士、搖滾、放克、流行等等。也幾乎可以在任何的編制中使用,獨奏、二重奏、室內樂、管樂團、管絃樂團中都可以使用鋼琴。

曲目彈不完:空有樂器卻沒有好音樂,就好像空有音響卻沒有唱片一樣,還好在鋼琴上完全沒有這種情形。身為最受歡迎的樂器,鋼琴的各種風格的曲目量都相當龐大,樂譜也最容易取得,您永遠不用擔心沒有新曲子彈。

許多其他樂器也使用同樣的鍵盤配置:像是大鍵琴、手風琴、管風琴、木琴、鐵琴、鐘琴、口風琴等等樂器,都是使用和鋼琴完全相同的鍵盤配置,有鋼琴基礎的人學習會更快。現在市面上大部份的電子合成器,甚至連 iPhone 和 iPad 上的軟體合成器,也是使用鋼琴鍵盤當做操作界面,所以您可以馬上上手。
keyboards
對初學者較友善:相較於弦樂器和管樂器來說,鋼琴初學者(以及跟鋼琴初學者住在一起的人)的痛苦程度相對小了許多,至少鋼琴是您只要按下去,就會發出鋼琴的聲音。(如果您聽過小提琴初學者的聲音,那根本就是殺豬的慘叫聲阿)

鋼琴很符合人體工學:彈鋼琴的動作其實就如同一般的坐姿,沒有需要維持任何不自然的動作,如果您的用力方式正確的話,彈鋼琴(尤其是初學階段)不太會造成運動傷害的。

有很多人也在彈鋼琴:全台灣、全世界都有非常多的人在彈鋼琴,這表示您可以很容易的在網路上找到資料、幫助,或其他活動資訊。

鋼琴身為一個樂器的弱點

固定的音量變化,沒有滑音、抖音:在鋼琴上,一旦彈了一個音之後,您就沒有辦法改變他的音量了,而且一個音的長度有天然的限制。而如果是唱歌、管樂和弦樂,您不但可以把一個音無限拉長(只要您氣夠長的話),還可以在音持續的期間改變音量、滑音、抖音等等,所以以單音可以做的表情來說,管弦樂的可能性是優於鋼琴的。

鋼琴不能帶著跑:這表示您在外地演出時,得使用別人的樂器。其實這不見得是件壞事,因為有些演出場地提供了相當高級的鋼琴可以使用,不過彈鋼琴的人時常面對的挑戰之一,就是要快速適應演出場地的鋼琴。

自《WIWI STUDIO》

4 個小秘訣讓你的圓舞曲飛起來!

「圓舞曲」(Waltz),或又稱「華爾滋」,大概是眾多早期舞曲類型當中,少數幾個一直到現代還在繼續流行的,而且你一定知道它的基本節奏是「碰恰恰、碰恰恰」,對大部分的人來說,碰恰恰或圓舞曲幾乎就是三拍子舞曲的代名詞。
(然後以下的影片跟圓舞曲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只是想貼而已)



但是其實三拍子的舞曲不是只有圓舞曲而已,身為彈鋼琴的人,你一定還有聽過另一種也是三拍的叫做「小步舞曲」(Minuet),尤其是巴哈很有名的 G 大調那一首(不過那首其實不是巴哈寫的,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小步舞曲在巴洛克時期(也就是大約 17 世紀到 18 世紀前半)很流行,舞步差不多就是像它的名字所敘述的那樣,很「小步」、很嬌柔、有氣質、甚至有一點做作刻意的感覺。相較之下,有很多滑步和轉圈圈動作的圓舞曲就大方得多了。圓舞曲在 18 世紀後半開始,先是在農村、平民階級慢慢變得流行,那時候的上流社會還在繼續跳很有氣質的小步舞曲,但許多貴族男士們都會偷偷溜去平民們的舞會玩。

G 大調小步舞曲:
 
 
小步舞曲的舞步:




圓舞曲:


因為 Wiwi 對於舞蹈完全是外行人,所以關於舞步的討論就到這裡為止。對於彈鋼琴的人來說,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圓舞曲的動作不像小步舞曲那樣細碎,舞者移動的方式像是以每三拍為一個單位進行(而非小步舞曲的一拍一個單位),在第一拍身體放低、在第二和第三拍身體升高,類似波浪狀的移動法。

在鋼琴作品中有相當多寫得很棒的圓舞曲,像是蕭邦(Frédéric Chopin)有 18 首被流傳下來,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也有 16 首,拉威爾(Maurice Ravel)有寫過一些,還有像是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的《邀舞》也是有名的圓舞曲作品。
大概知道圓舞曲是什麼東西之後,接下來 Wiwi 要送你 4 個在鋼琴上彈圓舞曲的祕訣。

#1:彈「碰恰恰」,不要「碰碰碰」

彈圓舞曲的第一個祕訣是「把伴奏的第二拍和第三拍彈小聲」,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叫圓舞曲「碰恰恰」,而不是「碰碰碰」的原因。就像之前說的,圓舞曲的動作是以每三拍一個單位進行,所以在音樂上我們也會希望每三拍聽起來像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
看 Wiwi 彈下面的譜例,注意如果把三拍都彈一樣大聲,聽起來會覺得很忙、很不順。


另外一個小技巧是,當伴奏的第二拍和第三拍是同音的時候,第三拍還可以彈更小聲,來防止音量堆積。

#2:伴奏只有前兩拍的時候怎麼辦?

當伴奏只有寫前兩拍的時候,第二拍很容易會被覺得是一個重音,但通常我們不希望圓舞曲的第二拍是重音,所以我們要做兩件事避免它:
a. 把第二拍彈得比第一拍小聲,以及
b. 避免把第一拍彈成跳音。
以上的 b 點尤其重要,當第一拍是跳音的時候,聽眾在心中會把第一拍當作「跳板」,然後把重音放在第二拍上。

#3:哪一拍該彈長、哪一拍該跳?

在絕大部份的情況下,Wiwi 會說你應該把圓舞曲的碰恰恰伴奏彈成「長跳跳」或「長長長」兩種,偶爾你可以彈「長跳長」或是「跳跳跳」,但很少會是「長長跳」以及其他,除非樂譜上有特別指定。
「長跳跳」型通常可以用在比較活潑的、節奏明確的、中等速度以上的段落:lss
而「長長長」會用在比較慢、比較歌唱性、比較圓滑的段落:lll
VmP

更有趣的是,你可以根據曲子的內容,來混合使用「長跳跳」和「長長長」,聽聽看 《小狗圓舞曲》的第一段,注意我在有些地方彈「長跳跳」、有些地方彈「長長長」:lss-lll

 

 

#4:Viennese Lilt

這篇圓舞曲文章寫到這裡,有個很重要的人都還沒被提到,那就是被譽為「圓舞曲之王」的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Jr.)。就算你沒有聽過史特勞斯這個名字,我想你也一定有聽過他寫的這首「藍色多瑙河」,現在 Wiwi 要給你的任務是,播放下面這個卡拉揚指揮的影片,注意聽裡面「碰恰恰」伴奏的第二拍:

不曉得你有沒有注意到它的「碰恰恰」伴奏,三個拍子的間隔並沒有一樣長,第二拍似乎都提早了一點點。這樣子把第二拍稍微提前的演奏法,是維也納圓舞曲的傳統,我們稱它為「維也納的韻律」(Viennese Lilt),Wiwi 覺得這是對圓舞曲來說相當重要的一個技巧,卻只有很少的彈奏者知道如何使用它。

Wiwi 前面提到過,圓舞曲的舞步是波浪狀的,而第二拍剛好是波浪從低點開始提昇的地方,把第二拍稍微彈早一點點,會讓你的第二拍有一種「飛起來」的感覺。這件事情也可以被用在其他非維也納的圓舞曲中,你可以根據曲子的內容,來決定當時適不適合把把第二拍提早彈,接下來 Wiwi 要帶你來看一些例子。
先說在什麼時候「不適合」把第二拍提早彈。典型的情況像是旋律有連續八分音符的時候,因為拍子被旋律切割得很細,如果伴奏拍子不夠準確的話,聽起來會非常亂。聽聽看這個蕭邦《F 大調圓舞曲,作品 34-3》的片段:
straight-chopin



如果旋律是整小節的長音,或是其他不影響第二拍時間的節奏,又或者旋律的第二拍恰好是圓滑線的尾端的話(也就是很適合「飛起來」的地方),你就可以考慮把第二拍提早。像是這首蕭邦的《升 C 小調圓舞曲,作品 64-2》,就有很多地方有第二拍早彈的空間,而且不論是「長短短」或「長長長」的伴奏都可以這樣彈。


在有些情況,彈第二拍提早或不提早都可以。所以另外一個想法是,你可以交替使用兩種彈法來讓詮釋更有變化,接下來的這個譜例,有兩個相似的段落,Wiwi 在第一次彈比較準確,而在第二次使用比較多 Viennese Lilt。
viennese-forVariation

現在就去試試看!


自《WIWI STUDIO》

數拍子!(一、速度形容詞)

數拍子!(一、速度形容詞)

 

 
自《MUZIKAIR閱讀》